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一直以来都是主流金融学理论的两大基础,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一方面,市场并不完全有效,投资者也并非完全理性;另一方面,投资者存在惯性交易,市场中非理性的交易行为并不能因为大量的随机交易而被消除。且在实证中,越来越多的市场异象被学者发现,这些异象均无法通过上述理论模型做出合理解释,而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正是市场中最为典型的异象。反转效应由DeBondt&Thaler(1985)首次提出,他们通过对纽交易所1926年至1982年间上市的所有股票研究,发现当观测期为3至5年时,表现较差的35只股票(输家组合),在将来3至5年的持有期内收益率更高;表现较好的35只股票(赢家组合),收益率反而出现反转,继而提出美股市场存在长期的反转效应。动量效应则由Jegadeesh&Titman(1993)首次提出,他们研究发现在1965年至1989年间美国股票市场上,当观测期与持有期为1至4个季度时,买入相同市值大小的赢家组合卖出相同市值大小的输家组合所构成的零成本组合后,在持有期都表现为显著的动量效应。总体而言,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外股票市场的确存在中长期的动量与反转效应。而国内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短期的动量效应和长期的反转效应。另一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传统金融学模型不能很好的定量解释动量与反转效应的成因,而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在逻辑上定性的解释动量与反转效应的成因。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思路与基础上,试图深入探究我国次新股市场短期的动量与反转效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并按市值申购政策后,对我国次新股市场短期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处于空白;二是,此前对次新股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新股发行抑价和次新股长期弱势问题两方面,对于上市不到一年内次新股价格趋势的研究较少;三是,目前对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以及创业板市场上,且研究区间多以月度、季度以及年度为主,对次新股市场以及周度数据的研究较少。所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想要深入探究我国次新股短期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横截面差异性及其成因,并提出两点假设:假设1,施行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并按市值申购政策后,次新股短期内存在动量效应;假设2,流通市值越小的成长股,短期内动量效应越显著。本文沿用Jegadeesh&Titman(1993)的实证模型,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6月研究区间内的次新股作为基础样本,构造短期投资策略(,),其中定义表示观测期,表示持有期,观测期选定为1,2,3,4周,持有期选定为1,3,6,9,12周,观测期与持有期共组成20种投资组合,并采用非重叠抽样方法,对我国次新股短期的动量与反转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实施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并按市值申购新政后,我国次新股市场短期存在动量效应,且随观测期的增长,动量效应越显著,此结论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处于创业板市场下且流通市值小的次新股,短期动量效应越明显,以上分析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同时研究发现,我国次新股短期动量效应的成因在有效市场理论观点下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在行为金融学理论观点下却能得到合理解释,虽然三种行为金融学模型不能完全解释所有市场下次新股的表现,却能解释部分市场状态下次新股的动量与反转效应。最后,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实证模型过于理想化,未考虑交易成本对投资组合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影响;其次,对动量与反转效应的成因探究不够深入,在利用传统金融学模型解释我国次新股动量效应的成因时,只用了单因素CAPM模型进行检验,但没有探究SMB、HML等因素对回归模型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