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中药芎归活血方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诊断标准的患者78例(78眼)分为治疗组39例(39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治疗组给予院内协定方中药芎归活血方(日一剂,bid,口服)、眼底激光(分4次完成,时间间隔为1周)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眼底激光(分4次完成,时间间隔为1周)治疗。观察疗程为12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出血面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网膜循环时间及后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改变。12周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患者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观察药物的安全性。 结果: 凡符合纳排标准进入本次统计的78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治疗组显效28.21%(11/39),有效53.85%(21/39),对照组显效17.95%(7/39),有效33.33%(13/39),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82.05%(32/39),对照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51.28%(20/39),组间比较P=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组间视力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两组患者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有大范围出血,出血面积10-20PD、>20PD的患者,治疗组分别为53.85%(21/39)、46.15%(18/39),对照组分别为58.97%(23/39)、41.03%(16/39),组间比较P=0.353,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后视网膜出血面积≤10PD、10-20PD、>20PD的患者,治疗组分别为41.03%(16/39)、43.59%(17/39)、15.38%(6/39),对照组分别为28.20%(11/39)、41.03%(16/39)、30.77%(12/39),可见两组出血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少,组内比较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32,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156,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治疗组显效41.03%(16/39),有效43.59%(17/39),对照组显效28.20%(11/39),有效35.90%(14/39),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84.62%(33/39),对照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64.10%(25/39),组间比较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组间视网膜出血面积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两组患者FFA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组间比较P=0.58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可见两组视网膜循环时间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比较治疗组P=0.014、对照组P=0.027,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725,无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前分别为481.51±133.24um、452.67±136.62um,治疗后分别为304(194)um、342(215)um,组内比较:治疗组P=0.196,对照组P=0.265,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显效7.69%(3/39),有效35.90%(14/39),对照组显效2.56%(1/39),有效28.21%(11/39),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43.59%(17/39),对照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30.77%(12/39),组间比较P=0.879(P>0.05),无统计学意义。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未发现由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 1.芎归活血方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2.芎归活血方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在改善黄斑水肿方面,治疗组并没有比对照组表现出明显优势。 3.在服用芎归活血方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可见其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