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是亚洲稻区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害虫,多年研究表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是治理稻飞虱的有效途径。水稻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稻飞虱天敌,它们能显著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发展,而捕食性天敌具有更大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明确主要天敌之间的食物联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开展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稻田捕食性天敌多是广食性的,除了捕食靶标害虫之外,还捕食包括捕食者和寄生蜂在内的其他天敌,即发生群内捕食。本论文主要通过多重荧光定量测定和功能反应方法研究稻田主要天敌之间的群内捕食现象,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通过扩增和比对多种捕食者和寄生蜂ITS&5.8S序列,设计了多种物种(类群)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在构建了多重荧光定量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测试了多重荧光定量的专化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专化性高,不与不相关的物种发生交互扩增。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灵敏度多数为128copy/μl(包括微蛛(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盲蝽(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八斑球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稻虱寡索赤眼蜂Oligosita sp.、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和Anagurus flaveolus)、台湾裂头小皿蛛Atypena formosana和栉齿锯螯蛛Dyschiriognatha dentata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灵敏度稍低(640copy/μl);而卵寄生蜂Anagrus optabilis和Oligosita aesopi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灵敏度高(25.6copy/μl)。通过功能反应研究,比较研究了稻田两种盲蝽——黑肩绿盲蝽和中华淡翅盲蝽——的若虫、雌虫和雄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作用,研究了盲蝽若虫和成虫对异种盲蝽卵的功能反应,评估了群内捕食的方向性、对称性和强度。同时评价了两种盲蝽对群内外猎物的偏好性,以及异种猎物对盲蝽捕食另一种猎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盲蝽除了捕食褐飞虱卵以外,还能发生相互群内捕食,所有的功能反应均是Ⅱ型功能反应。黑肩绿盲蝽雌虫和4龄若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卵的捕食强度高于中华淡翅盲蝽的对应虫态。两种盲蝽对异种盲蝽的捕食强度高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强度。当群内外猎物共存时,捕食者偏好捕食群内猎物,但是一种猎物可以减弱黑肩绿盲蝽对另一种猎物的捕食强度。然而,一种猎物并没有影响中华淡翅盲蝽对另一种猎物的捕食强度。因此,在当群外猎物不存在时候,两种盲蝽相互捕食是对称性关系。群外猎物对不同的捕食者捕食群内猎物有不同的影响,因而相互群内捕食的对称性受到扰动。通过多重荧光定量检测整个水稻生长期两种盲蝽对5种猎物(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稻虱缨小蜂、稻虱寡索赤眼蜂和异种盲蝽)的捕食作用,结果发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盲蝽的主要猎物是白背飞虱和稻飞虱卵寄生蜂;在水稻生育后期,盲蝽的主要猎物是褐飞虱和异种盲蝽。两种盲蝽,包括成虫和若虫,对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捕食能力相似,但黑肩绿盲蝽若虫捕食稻虱缨小蜂的能力更强。盲蝽成虫和同种的若虫对异种盲蝽和稻虱寡索赤眼蜂的捕食能力相近,而成虫对两种稻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捕食能力小于同种的若虫。中华淡翅盲蝽雄虫捕食稻虱寡索赤眼蜂的能力强于雌虫,而黑肩绿盲蝽雌雄虫对几种猎物的捕食能力相近。我们检测了亚热带稻区四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食虫沟瘤蛛和八斑球腹蛛)对四种群内猎物的捕食动态,发现拟环纹豹蛛和锥腹肖蛸对八斑球腹蛛和微珠的群内捕食高于对两种盲蝽的捕食。同时,检测了热带稻区拟环纹豹蛛、锥腹肖蛸、栉齿锯螫蛛、爪哇肖蛸Tetragnatha jwvana、绿色肖蛸Tetragnatha virescens、长颈步甲Ophionea nigrofasciata和瓢虫Micraspis sp对台湾裂头小皿蛛、黑肩绿盲蝽和栉齿锯螯蛛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捕食性天敌对黑肩绿盲蝽的捕食率最高,其次是台湾裂头小皿蛛,对栉齿锯螯蛛的捕食率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稻田系统捕食性节肢动物间的群内捕食现象普遍存在,群内捕食作用与群内捕食者和群内猎物种类体型、行为特性以及群落结构有关,但群内捕食现象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