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调脂方案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脂和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机体的胆固醇代谢是影响调脂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比较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高危患者中,他汀单用和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的调脂作用和改善胆固醇代谢的作用,初步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已行择期PCI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40mg/d(SI组)、辛伐他汀20mg/d+依折麦布10mg/d(SI/EZ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AT组)调脂治疗,随访12周。治疗前、治疗4周和12周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和肝肾功能等。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方法(gas chromatography,GC)测定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2,4-脱氢胆甾烷醇、7-稀胆甾烷醇)和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豆固醇和谷固醇)。治疗期间随访患者有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以及胃肠反应、乏力、肌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4周时仅SI/EZ组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12周时三组LDL-C、T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LDL-C降低幅度(32.2%)高于两个单药治疗组(27.2%和22.6%),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SI/EZ组TG下降29.5%,显著高于SI组(12.2%)和AT组(5.6%)(P均<0.05);SI组、SI/EZ组和AT组HDL-C水平分别上升了4.0%、9.2%和10.4%,SI/EZ组和AT组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SI组(P均<0.05)。三组的apoA、apoB和Lp(a)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4周时仅SI/EZ组hs-CRP水平下降显著(27.6%,P<0.05)。12周时,三组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SI组、SI/EZ组和AT组下降幅度分别为45.4%、50.0%和44.5%(p均<0.0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时,SI组、SI/EZ组和AT组LDL-C达标率(按LDL-C水平<2.60mmol/L计算)分别为60.0%、76.7%和63.3%,12周时SI/EZ组LDL-C达标率最高(93.3% ),但与SI组(83.3%)和AT组(86.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治疗12周后,SI组和AT组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角鲨烯、2,4-脱氢胆甾烷醇和7-烯胆甾烷醇)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SI/EZ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SI/EZ组吸收标志物(油菜固醇、豆固醇和谷固醇)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下降幅度分别达到81%、48%和18%;SI组和AT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治疗后均升高,各标志物升高显著性水平不一, AT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SI组(P <0.05)。5.治疗后,三组的胆固醇合成标志物与TC比值和胆固醇吸收标志物与TC比值的变化趋势同标志物的变化一致,尽管变化幅度有所不同。6.治疗4周和12周观察对象随访率均为100%。三组MACE发生率均为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三组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和肌酶升高。三组常见不良反应(如肝酶升高、肌酶升高、腹部不适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联合治疗组发生率最低。结论1.三组患者的血脂谱和CRP均明显改善。SI/EZ组的LDL-C达标率和降低TG作用明显好于SI组和AT组。2. SI/EZ组胆固醇吸收和合成代谢状况明显改善,SI组和AT组胆固醇合成率明显降低、吸收率升高,阿托伐他汀的作用较辛伐他汀强。3.联合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作用和单用他汀治疗一致。4.三种方案安全性良好,SI/EZ组常见不良反应更少。本研究三种调脂方案均有很好的降低LDL-C和TG的作用,联合调脂方案还有改善胆固醇代谢的作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是一条合理的途径,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为高危冠心病患者LDL-C达到目标水平、改善胆固醇代谢状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