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沉积盆地以23.8Ma的破裂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为裂谷充填期和裂后沉积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南海扩张和裂后期的构造运动对裂后期沉积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南海北部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流体渗漏构造。本文基于南海北部陆缘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揭示南海北部多边形断层、灰岩坑构造和上倾迁移水道等三种典型的流体渗漏构造的几何特征和成因机理。基于高分辨3D地震资料,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长昌凹陷和北礁凸起)等深水盆地发现了大量的多边形断层。这些多边形断层为小型伸展正断层,具有延伸长度短、间距小、断距小、倾角大、受层序边界控制,平面呈多边形等特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和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多边形断层发育在海泛面对应的密集段上下,其形成受早期成岩过程中的压实脱水,粘土矿物相变脱水和生烃增压作用影响,可以用超高压泥岩地层水压破裂模型来解释。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和北礁凸起的构造和沉积环境与白云凹陷和华光凹陷不同,发育的多边形断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且贯穿不同岩性地层,除了受早期成岩过程中的脱水收缩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构造应力和重力扩展的叠加改造作用。发育在细粒沉积物中的多边形断层与早中新世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南部坳陷带的海平面急剧上升有关,反映了此时大幅度的构造沉降过程。早中新世的东沙隆起带发育了厚层的碳酸盐岩地层,根据2D/3D地震和钻井资料,在隆起带上的流花碳酸盐台地发现了大量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在200-700m,最大超过900m,深度在10-90m;灰岩坑基本上沿NWW向断层分布。研究证实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与东沙运动密切相关。东沙运动产生的NWW向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东沙运动期间碳酸盐岩地层中产生了酸性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强烈的构造隆起,使地层暴露剥蚀,导致大气淡水和海底海水的注入,加快了溶蚀速率。灰岩坑的形成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结果。南海北部陆坡区发育了大规模的上倾迁移峡谷水道砂体。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峡谷水道为例,可分为四个期次:Ⅰ期(13.8-12.5 Ma),Ⅱ期(12.5-10.5Ma),Ⅲ期(10.5-5.5 Ma),Ⅳ期(5.5 Ma-)。各期次间并非完全继承性发育,大都具有充填后再发育的特征。峡谷水道自下而上呈现北东方向的沿陆缘的迁移,和南北向的垂直陆缘方向的迁移,峡谷南北向的迁移特征可以反映陆坡坡折带的迁移过程。峡谷水道发育规模也由Ⅰ期向Ⅲ期变大,Ⅲ期向Ⅳ期减小。峡谷水道的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而中中新世开始的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受古海洋环境变化和区域构造活动影响。峡谷水道13.8Ma左右受南极冰盖扩张导致的全球海平面降低影响而开始发育;12.5Ma左右也发生了海平面的降低;10.5Ma开始逐渐受相对海平面降低,南海运动停止后的热沉降作用和东沙运动引起的构造隆起影响;2.7Ma左右北极冰盖形成并导致全球海平面的降低。总之,陆坡区多期峡谷水道的形成主要受相对海平面降低时的浊流侵蚀和底流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