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人工免疫算法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engf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筑结构中框架结构是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结构形式,因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构可能会出现损伤,对结构的安全构成威胁,当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酿成重大的工程事故。故对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小波分析作为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手段,它能在时频两域很好的表征信号的局部特征,能较好的分析信号的奇异点位置,因而小波理论已被应用到结构的损伤诊断中;人工免疫算法是模仿生物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而建立的一种学习、优化的人工智能算法,人工免疫算法具有优越的全局搜索能力,可进行结构损伤程度的识别。本文将这两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小波-人工免疫算法的概念,建立了一种既能识别结构损伤位置又能确定损伤程度的小波-人工免疫算法,即通过将小波分析与人工免疫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框架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识别。以含损伤的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本文提出的小波-人工免疫算法,建立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Lanczos法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含损伤框架结构的模态参数,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结构的模态参数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得到小波系数图,通过图形中的奇异点来识别框架结构损伤的位置。然后,以基于结构的频率和模态振型建立的目标函数为抗原,以小波识别出的损伤单元的损伤程度(即问题的解)作为抗体,运用人工免疫算法进行全局寻优的迭代计算,进而实现对结构的损伤程度的识别。本文建立了一层一跨多损伤(两处损伤和三处损伤)和一层两跨多损伤(三处损伤和四处损伤)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设置多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运用小波分析方法,确定结构损伤的位置。在确定了结构损伤单元位置和损伤单元个数的基础上运用人工免疫算法实现对结构损伤程度的识别。本文在简单的框架结构基础上,将上述方法应用到较复杂的两层一跨多损伤(三处损伤和四处损伤)、两层两跨多损伤(两处损伤和三处损伤)的框架结构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供结构损伤诊断的工程应用参考。
其他文献
钢结构较之于使用其他材料的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其中,钢框架结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理想的抗震结构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钢框架结构在工程界,特别是美国合日本等地震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隔离开来,分析上部结构时,假定地基是刚性的、不变形的。同样,设计基础时,也将上部结构作为荷载考虑,忽略了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变形及内力
“强剪弱弯”是保证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延性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有关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工程经验而建立的。有部分学者尝试通过概率分析评价目前的设计方法,但在方法和概念上存
大跨度斜拉桥一般具有投资大,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对大跨度斜拉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
结构健康监测和状态评估一直是结构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检测是结构健康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测试可以获得大量振动信号。由于外界环境例如白噪声、各种
两相介质动力反应的计算分析是土动力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水工结构、近海岸结构等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由于两相介质动力问题的复杂性,描述该问题的方程为固相与液
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荷载作用和材料老化的影响,可造成结构的损伤累积和抗力衰减,甚至导致结构整体破坏,引起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不仅具有较大的
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地震时,大量填充墙的破坏、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地震的频发,填充墙在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不断涌现,其地震
本文独立设计制作了波形锚具和钢平板锚具,分别用于张拉和锚固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还设计制作了一个反力架用于固定张拉设备。 波形锚具内表面由等半径圆弧相切而成,用激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