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们的直观感受来说,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与之前的传统音乐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的音响。而对音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若干要素中少不了音色和织体,恰恰正是这两个音乐要素在许多二十世纪作曲家们的创作观念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乔治·克拉姆。 音色、织体在乔治·克拉姆作品中的运用是本文的中心议题,望能本着克拉姆创造这些作品所遵循的精神,以音色、织体的基本变化手段作为切入口,通过这些变化手段在音乐的细胞组织中的作用的比较分析(这些细胞组织必须是所属乐曲中最具典型性和规律性,最具核心意义和发展的可能性、并确实对构建整首乐曲起到一定作用或在乐曲中时时复现或变化复现的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音色、织体的基本变化手段对乐曲较大组织、重要结构部位、局部结构、直至整体结构所起的作用,最后拟通过对克拉姆的两部作品完整乐章的分析,进而在宏观上求得其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结论。 就本文作者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来看,国外(特别是美国)对乔治·克拉姆的研究已有相当的积累,但大多集中在创作思想、或单个作品的探讨上,而对其“音色、织体”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已知的较有分量的是美国音乐家威廉姆斯·琼斯《从克拉姆“四个月亮之夜”的音色分析看音色观念扩大后在结构中的重要性》一文,该文对“四个月亮之夜”的音色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音色在克拉姆作品中所起的结构作用。 国内音乐理论界对克拉姆的研究,较早利较全面的是蔡良玉在《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第三篇第九章的第五节对乔治·克拉姆的介绍和论述以及赵晓生刊登在上海音乐学院校刊“音乐艺术”1986第三期上题为“乔治·克拉姆音乐的抒情性格与戏剧意识”的文章。 本文则着重对克拉姆更大范围的作品中音色、织体的运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区别于其它有关文章的特点如下: 1.音色研究方面:将音色量化为两个变化等级——音色量变与音色质变,并结合常规演奏法和非常规演奏法,由浅入深地探究其中具有规律性的内涵。 2.织体研究方面:为了能够更加适应二十世纪现代无调性音乐的织体分析,特将织体分为最为基本且简单明了的“单声”、“多声”两类。克拉姆作品中,多声织体的形态丰富多彩,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某些乐器声部仅仅是为了塑造某种音色、音响的态势而存在,声部叠加、拼贴、集聚的意义大于声部独立进行的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它们的构成仍多基于复调音乐中的对比与模仿两个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单声部的独奏在作品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3.对音色、织体的具体研究以作曲的技术特色研究为依托,其中包含两条主线的交叉: (1)整体研究从大范围入手,再逐步细化,呈>型 (由大到小)。俗话说“一斑见全豹”,本文则是先见“全豹”,再窥“一斑”。首先对文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作品中有特点的“豹斑”进行研究。随后具体到对若干个重要“斑点”研究,如作品的交接、过渡,强奏段落、弱奏段落中的音色、织体处理等:最后用总结出的规律更为详细地分析某一部作品的某一个完整乐章。 (2)具体到所列举谱例的长度上呈<型(由小到大)。首先在对作品具普遍意义的范例作抽样调查时,选出的谱例均为较短小的片断(第二章)。然后是分析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