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来就不是中国本土的文艺思潮,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历了种种变异,并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等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本文首先从浪漫主义的定义入手,探究浪漫主义的普遍性内涵。一般来说,欧洲19世纪原生的浪漫主义包含了一种传奇、复古、回到中世纪的宗教情绪,以及对古典时期理性主义的破坏。但由于这种思潮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概念上,“浪漫主义”这个词并不能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内涵。那么,在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浪漫主义几乎不可能维持它本来的面貌。在对浪漫主义的译介过程中,中国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浪漫主义抱以不同的理论期待。在具体的创作中,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郭沫若和郁达夫就有着两种不同倾向的创作态度: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写实化与功利化;二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首先,郭沫若将主情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打破了浪漫主义逃避工业文明这一倾向;其次,郭沫若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泛神论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西方浪漫主义中单一的天主教崇拜;在郭沫若后期的创作思想变动中,他将浪漫主义赋予了一种新的政治功利性,至此,浪漫主义已然抹去了与现实主义的界限,成为一种新的浪漫写实主义。郁达夫的创作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倾向:用自然主义的视角和卢梭式的自我剖析去表达一种自然化的情感。这种带有鲜明唯美主义倾向的文艺观,使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创作走向内心,走向自我,走向保守。总而言之,浪漫主义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变异,以及其中的原因与教训仍待后人总结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