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讨论通腑泻肺法治疗脑卒中后多重耐药肺炎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共纳入患者67例进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包含患者33例,对照组包含患者34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干预,通腑泻肺法即大承气汤加减鼻饲,同时联合使用现代医学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对照组仅使用现代医学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对比观察疗效情况。 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基本特征以及基础信息的基线资料水平分布充分可比。本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变化,可见观察组治疗后2天体温为(37.21±3.16)摄氏度,治疗6天、10天体温水平减低至(36.45±2.97)摄氏度和(36.26±3.24)摄氏度度,治疗一个疗程后(14天)体温水平减低到(36.49±2.87)摄氏度;对照组治疗2、6、10和14天的体温分别为(38.35±2.14)摄氏度、(38.11±2.51)摄氏度、(37.56±3.30)摄氏度和(37.31±2.73)摄氏度。比较中可见观察组自治疗2日开始体温水平就开始低于对照组,治疗6日和10日的时间点也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一疗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体温治疗开始未见明显改变,治疗2日和6日后的体温均未见与治疗前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直到治疗10天才可见体温水平较治疗前减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疗程体温显著降低,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CRP以及PCT水平的变化与特征,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基线指标水平差别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个疗程后随访测定的指标水平在观察组分别为WBC计数减低至(9.87±3.27)109/L,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以及PCT水平也分别可见显著下降,观察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的两指标水平分别为(68.57±9.65)mg/L和(5.47±3.00)ug/L,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患者中三项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的三项指标水平同观察组治疗后的水平比较,观察组指标水平更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治疗后炎症控制状态优于对照组患者。总体的耐药肺炎治疗有效率情况分析提示,观察组治疗的显效率为66.67%,有效率为21.21%,治疗总有效率87.88%;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0.00%,有效率为11.76%,总有效率61.76%;观察组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为3.03%,肾功能受损为6.06%,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则为3.03%;对招租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受损以及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65%、29.41%和23.53%;观察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APACHEⅡ评分小于等于15分的患者占78.79%,高于15分的为21.21%;分别比对照组更高和更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共培养出耐药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其他菌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阴沟肠杆菌等),病人以及菌株的分布差别在观察与对照组患者中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是为16人,检出菌株30株,病原清除率为53.33%;对照组中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是为17人,检出菌株32株,病原清除率为28.13%;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清除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肺炎克雷伯杆菌,观察组感染患者是为8人,检出菌株11株,病原清除率为54.55%;对照组中感染患者是为9人,检出菌株13株,病原清除率为23.08%;针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清除率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所占比例顺位第三为的为大肠埃希菌,此菌观察组感染患者是为3人,检出菌株9株,病原清除率为44.44;对照组中感染患者是为5人,检出菌株11株,病原清除率为18.18%;也可见病原清除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腑泻肺法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肺炎疗效显著迅速,不良反应低,显著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通腑泻肺法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肺炎对于肺炎克雷伯杆菌清除率顺位第一,病原清除率为65.63%;对于大肠埃希菌的清除率居第二位,鲍曼不动杆菌的清楚率位居第三。此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