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了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背景、历程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第二部分: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背景问题研究。其一,历史传统背景——以“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以夏变夷”为主要内容,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教政策;其二,民族关系背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在当代的发展;其三,民族理论背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第三部分: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研究。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包括促进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发展三个方面。就促进民族发展而言,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文章分析了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价值体系发展的历程,指出今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促进民族团结价值取向和促进民族平等价值取向,坚持把促进民族发展作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民族发展,既应包括民族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第四部分: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的发展问题研究。文章把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体系分为普遍性政策、差异性政策和多样性政策三个方面,分别回顾了它们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机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体系。第五和第六部分:分析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存在的主要理论认识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视对普遍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坚持差异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运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全新文化理念,重视多样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