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盐吸附剂的生物再生及MFC联合再生新工艺试验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HUN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水体硝酸盐污染正变得日益严重。离子交换法去除水体中硝酸盐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已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但离子交换吸附剂使用失效后未妥当处置,易造成资源浪费及二次污染。因此,对离子交换吸附剂进行合理再生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再生法中,生物再生是“绿色”、节能、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再生工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新兴的环境技术,能利用微生物实现除污产电。其中,生物阴极型MFC(BCMFC)能够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并达到同时除碳脱硝及电能输出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将生物阴极型MFC与生物再生相结合的新工艺研究思路。  本文在对一种生物质基离子交换纤维型吸附剂对NO3-的解吸性能及生物再生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双室生物阴极型MFC,研究了MFC生物再生该种吸附剂这一工艺的可行性,并考察了不同阴极室吸附剂投加量,不同环境温度,不同阴极室溶液pH对该工艺的再生效果及产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该硝酸盐吸附剂解吸性能研究表明,该种吸附剂对NO3-的解吸在2h达到平衡。在中性环境中,解吸率为12.07%,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解吸。吸附剂解吸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一个吸热过程。  吸附剂生物再生过程研究表明,主要由物理解吸以及生物降解 NO3-共同作用完成。再生时间、再生温度、接种生物量、再生液初始pH都对生物再生过程产生影响。在本试验考察的条件范围内,生物再生过程最适宜的环境因素为再生时间96h、再生温度303K、接种生物量50%、再生液初始pH=6.0,在此条件下,饱和硝酸盐吸附剂的再生效率可达到79.98%,且处理效果较为稳定,经过6次“吸附饱和—生物再生”过程,再生效率仍维持在70%以上。多次再生后,吸附质的残留及微生物附着是再生效率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  利用生物阴极型MFC对饱和的硝酸盐吸附剂进行生物再生,同时又达到产生电能的目的,该种新工艺是可行的,并且通过MFC的产电情况能够反映饱和硝酸盐吸附剂的再生过程。在本试验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MFC再生饱和硝酸盐吸附剂过程最适宜的环境因素为再生时间85h、阴极室吸附剂投加量1.0g、环境温度303K、阴极室进水初始pH=6.0,在此条件下饱和硝酸盐吸附剂的再生效率可达到86.21%,最大电压达163.59mV,最大功率密度为2591.04 mW/m3。MFC再生新工艺不仅在再生效果方面优于传统生物再生工艺,且相对于生物再生工艺具有额外产电的功能,且产电性能良好。
其他文献
水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污水处理已从原始的自然处理、单纯的一级、二级处理发展到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深度处理污水,并且回用。城市污水处理是高能耗
我国环境问题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过快密切相关:城市道路及建筑群的大规模建设、城市居民及工业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等使得城市大气动力和热力结构与乡间自然状况的差异增大,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痛心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痛心功能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
在紧急疏散场景中,个人具有的典型社会属性会对其疏散行为产生影响。将个体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和个体所属团队这2种社会因素引入并应用到人群疏散仿真中,提出一种疏散仿真方法。利用RVO库的实时避碰技术模拟人群的动态运动过程,通过添加局部目标点以及对局部目标点的选择机制来动态模拟人群不同的社会行为。通过对不同熟悉度的人群以及不同团队数量的人群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环境熟悉程度和团队因素对疏散时间存在一定影
将不锈钢与钛合金连接起来所获得的构件既具有两者优异的力学性能,又节约了稀有资源,能充分发挥两者性能和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并在石油化工,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广泛的
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第一代Al互连材料由于较差的抗电迁移能力,已不能满足高性能互连材料的要求。Cu比Al具有更低的电阻率、更好的抗电迁移能力,因此,Cu取代Al成为新一
砷(As)是一种对人体及其它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致癌物质。水体中的砷,通常以无机态存在,有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两种化学价态。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六十多倍,因此,将As(
高熵合金作为有前景的新型合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高熵合金块体的性能研究比较多,同时它的优异性能为高熵合金作为涂层或薄膜材料奠定了基础,但有关高熵合金薄膜
惯性摩擦焊接技术作为一种具有环保、节能、省材、高效的的新型焊接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在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程机械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业、核电设备和输变电业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水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虽然近年来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流域水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结构型、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