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单弓形折流板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由于受到折流板的阻挡,在折流板迎风侧迅速改变流向,垂直冲击换热管,加速通过折流板缺口绕过折流板,呈Z字型在壳程流动,有利于强化换热。但是,由于折流板的阻挡,使壳程压降增大,而且在折流板背风侧形成低速滞流区,导致局部热量不能被及时转移,影响换热器换热效果。论文确立了由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组成的j-f因子作为换热器综合换热性能的评价指标,j-f因子能够减小压降变化速度的影响,突出换热系数的重要地位,能够合理评价换热器综合换热性能。论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缺口高度为0.2D的折流板进行开孔优化研究。首先对折流板开孔布局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开孔尺寸不变时,不同的开孔布局对壳程流场影响程度不同,但j-f因子都大于1,折流板背风侧低速滞流区得到改善,壳程压降减小温度梯度、速度梯度减小,综合换热性能增强。并根据j-f因子大小,确立了最优开孔布局方案。然后根据折流板结构,采用已确立的优化开孔方案,对18套开孔尺寸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随着开孔面积的增大,j-f因子先增大然后减小,j-f因子增大3.58%-17.66%,始终大于1。这样就确立了最优开孔布局下的最优开孔尺寸,此时换热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最好。最后研究了壳程入口流速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在允许的流速范围内,壳程入口流速从0.3m/s逐步增加到1.3m/s,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壳程压降和壳程换热系数均增大,且最优开孔尺寸对应的j-f因子始终保持最大,说明壳程入口流速对优化结果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自转向酸酸化技术是非均质储层增产改造的新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酸岩反应中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胶束形式的变化提高流体粘度,实现对高渗层的暂时封堵。由于酸液在多孔介质中存在渗
自由度数量少,运动灵活轻便的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简单,模块化程度高,在电子产品装配、焊接、分拣、喷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S
作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新型建筑结构,钢结构在造价、性能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砖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其中在厂房施工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类问题
润滑是改善摩擦副的摩擦状态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技术措施,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表面织构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改善摩擦副的摩擦润滑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研究人员在表面织构形状、参数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多数的研究是通过摩擦力和摩擦系数来评价织构化表面的摩擦润滑性能,少部分从油膜厚度的角度评价表面织构对润滑性能影响的研究,织构单元的形状也多是典型的圆形或凹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