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游走亚门(Eleutherozo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仿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浅海。本文通过对仿刺参进行解剖观察检测形态学特征,获得体色、体壁厚度、棘的长度、性别、净重数据,并利用软件SPSS进行拟合曲线回归分析。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品系的仿刺参遗传多样性进行计算,以及利用COI序列对仿刺参做亲缘地理学研究,揭示了大连进行了不同品系那个地理区域仿刺参之间的进化关系。对不同地理品系的仿刺参进行杂交育种实验,并用不同性状亲本搭配培育了三个仿刺参家系,对家系F1代进行了生长速度与形态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大连地区的仿刺参从体色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颜色偏于黑色的仿刺参。这类仿刺参形态特性和生长速度都比符合现在仿刺参产业的需要,适合作为种参来生产苗种。另一类是颜色偏于黄色的仿刺参,这类仿刺参生长缓慢且棘刺稀疏无论外观上还是作为种参的潜力上都不适于作为养殖品种,大连地区仿刺参的性别组成雌雄性比为1.34:1偏离1:1的比例,存在着性反转现象。仿刺参背部条带的形状和有无可以作为仿刺参的一种遗传性状来研究。2、微卫星标记显示五个地理群体的遗传杂合度显示长兴岛地区仿刺参遗传杂合度最高达到了0.7271,遗传杂合度最低的是大魏家的0.4350,说明长兴岛地区的仿刺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在人工底播育种比较严重的地区仿刺参遗传多样性下降。25个COI序列共检测出15个单倍型。长兴岛地区的仿刺参处于进化中心相比其他地区仿刺参比较保守,NCAP分析表明五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有限的基因流。说明大连上述几个地区仿刺参养殖过程中不注意原种的保护。使得仿刺参种质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3、不同地理品系仿刺参杂交的F1代生长速度和个体大小显示利用形态学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种参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