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PolCMS恢复系的选育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2000年以来种植面积已突破7,337,000公顷,面积和总产均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长江流域是世界油菜最大的产区,面积约占世界四分之一。油菜既是高油分作物,又是高蛋白作物,在世界范围如加拿大、西欧、北欧、澳大利亚、印度等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是世界上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油菜菌核病是制约我国油菜生长的重要病害,影响产量很大。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生育后期遭遇高温多雨天气,菌核病发生严重。因此,选育抗菌核病油菜品种及资源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以小孢子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两种途径来选育抗病的恢复系。一方面,以抗菌核病的恢复系中双4号RDH和不抗病的恢复系5148DH、不育系109A为基础材料,利用小孢子培养,获得抗感分离的DH植株,通过田间抗病鉴定,得到抗病的新恢复系。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优良材料的抗性进行改良,选择遗传背景与轮回亲本一致同时在抗病鉴定中又表现抗病的植株,获得抗病的新恢复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5148DH×中双4号RDH)的F1和(109A×中双4号RDH)的F1代做小孢子培养,分别获得438和172个DH株系。2.在对两个DH群体做苗期抗病鉴定时,DH-1和DH-2两个群体分别获得69个和39个抗病的株系。3.对两个DH群体做成株期抗病鉴定,分别获得38个和17个抗病个株系;同时发现3d和5d、5d和7d、3d和7d的病斑长度的相关性较高,在两个群体中均未发现抗侵入和抗扩展的株系。4.在两个DH群体中共获得9株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性的单株,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病性相关性不高。5.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两次回交和背景选择,获得遗传背景与5148DH一致,同时又表现抗病性的单株4株,可以作为新的恢复系种质资源。
其他文献
我国在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公认的成果,为国际杂交油菜研究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Pol CMS)。随着对油菜雄性不育的研究的不断深入,2005年宋来强等证明了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之后洪登峰用不育株(Rs1046A)与恢复系195A-14杂交F2代的20个不育株与临保系7-5测交,结果后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产量占全国粮作物产量的40%以上,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40%左右。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水稻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和分蘖力等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农艺性状2、2、4、4、4个QTLs,并分别解释各表型性状总变异的50.6%、74.9%、34.1
学位
为了探索一种高效可靠的芸薹属植物核型分析方法,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甘蓝黑叶小平头为材料,分别从其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ot-1 DNA,用生物素标记做探针,同时用地高辛标记的rDNA做探针,对两种材料有丝分裂中期相染色体分别做单色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通过对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的单色荧光原位杂交,将Cot-1 DNA杂交带定位于第1,5,7,9和11号染色体长臂,第4,6,8,10,12,15,
学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而水稻灌溉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近50%。在水稻生产中选用水分高效利用品种,并实行节水灌溉栽培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选用10个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和4个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水分高效利用品种的快速、简单、初步筛选的指标及方法,并以水分利用效率(
学位
本文研究了播期对油菜生理生化代谢、产量、品质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平均气温、积温对油菜生长发育,角果发育、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积温与各个生育指标的模型,找出油菜生长发育的关键温度指标,为探讨油菜高产高效优质栽培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播期对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9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6个不同播期处理的油菜全生育期需经历180-250天。不同年份以苗期和蕾薹期差异最大,平均差距分别为32.5、30.5
学位
通过远缘杂交可以综合亲本种的适应性,创造出新的适应性,丰富基因库、拓宽生存环境,进而促进基因组进化和新物种形成、创造新种质。原生质体融合能有效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合、性器官败育等问题,是有性杂交的补充。体细胞杂种不仅可以实现核DNA重组,也可使胞质基因实现重组,为遗传改良或创造雄性不育材料提供了一条捷径。本研究进行了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2n=36,AABB)、埃塞俄比亚芥(B.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引种最为成功的外来物种。由于其种质资源匮乏,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很难培育出在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方面有突破性的新品种。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对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有促进或干扰作用的有关基因导入栽培的陆地棉基因组中,是培育棉花新品种和创造出棉花新的转基因雄性不育类型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实验室已经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
学位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由于其根系再生能力差,移栽成活困难,生产上常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以解决棉花移栽成活困难的问题,使棉花生育期提前。但即使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缓苗期仍至少有15d,不仅影响了棉花早发,同时也影响了三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所占的比重,因而培育出生根力强的棉花新品种,对于棉花移栽早发、耐旱、防早衰、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发根
学位
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不同性状与栽培稻抗旱性的关系,利用基于土壤水份梯度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与设施(罗利军,2005),调查了148个栽培稻品种和76个以中413为背景的多亲本导入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分析了水旱条件下各材料的产量与不同产量因子的相关和回归,以及不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二是探索栽培稻对不同水层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在PVC根管中种植典型水旱稻品种及
学位
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创新和利用,对防止遗传基础单一化,选育甚至重新塑造一批适应性广,高产、优质的油菜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早期预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对指导杂种亲本的准确选配,选育出强优势杂种组合意义重大。本试验应用SRAP、SSR分子标记分析评价了48份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根据品种间的遗传聚类结果,选择12份亲本按NCⅡ6×6配制36份杂种,并进行杂种优势比较试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