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人工成本攀升以及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乘势而上,使广西的蚕桑生产取得了迅猛发展。从2005年起,广西已经连续十多年蝉联桑园种植面积、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宝座,蚕桑业因而成为帮助广西农民脱贫的重要产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生产条件巨变的大环境下,取得骄人成绩的广西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挑战,其辉煌能否可持续以及能可持续多久,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探讨2004-2013年间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提供针对性的依据。首先,阐述广西蚕桑生产发展史,并通过与其他蚕桑主产区综合比较优势的比较,分析得出广西蚕区在全国主要蚕区的地位。研究表明,广西蚕桑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在国内具有较明显的生产优势。其次,通过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对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整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变化在2004-2013年间表现出四个阶段。2004-2006年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经济效益较为明显;第二阶段是2007-2008年的短暂震荡期,这两年经济效益出现较明显的下滑;第三阶段是2009-2010年的恢复期,经历了前两年的震荡,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回升,经济效益处于较高水;第四阶段是2011-2013年再波动期,这一时期,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呈较为明显持续下降趋势。再次,从微观角度对分析了影响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06年经济效益较好,主要得益于该时期正值“东桑西移”初期,广西的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要素成本较低,蚕丝品对外出口向好,这三年是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最好的三年;2007-2008年的短暂震荡期,是受累于金融危机而导致的蚕丝出口下降,这一时期广西蚕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导致这两年广西蚕茧生产经济效益出现明显下降;2009-2010年在国家出口政策的支持下,蚕丝出口增加拉动了蚕茧价格的回升,这一时期,广西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虽不及2004-2006年,但整体而言经济效益仍然处于较高水;2011-2013年,广西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自2010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的人工成本,与之相比,蚕茧价格虽亦在增加但升幅却显得乏力,主要原因在于蚕丝出口市场的增长潜力已近瓶颈,使得蚕茧价格上涨潜力不足。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未来发展展望,并认为广西要摆脱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广西桑蚕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除了在提高蚕茧质量和研究推广省力化生产方面继续努力外,关键在于要实现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蚕桑生产过程中的整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