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记载其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等症。香豆素是北沙参中的一类主要活性成分,但由于种类多样且含量较低,使其深入研究受到限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具有专属、快速、灵敏等优点,是混合物中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即采用HPLC-MS技术对北沙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分析。在总结香豆素类化合物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的基础上,采用HPLC-MS技术对北沙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建立北沙参中15种成分同时定量的HPLC-MS分析方法,并用于不同产地的北沙参药材的比较;建立生物样品中4种药理作用明确的香豆素类成分的HPLC-MS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大鼠灌胃给与北沙参提取物后该4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一部分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北沙参中的香豆素类成分目的:总结香豆素类成分的电喷雾质谱裂解规律,建立灵敏、有效的可用于鉴定北沙参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液质联用(LC-MS)分析方法。方法:通过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一级质谱扫描、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研究10个香豆素类成分对照品的质谱裂解途径,并总结其规律,进而联合采用多离子监测-信息依赖-增强型子离子扫描(MIM-IDA-EPI)和母离子扫描-信息依赖-增强型子离子扫描(PREC-IDA-EPI)两种模式分析鉴定北沙参中香豆素类化合物。根据母离子扫描图中同时出现的[M+H]+和[M+NH4]+离子判断未知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子量,根据两种模式产生的碎片离子信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18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1 mmol/L的醋酸铵-甲醇,梯度洗脱。结果:总结出6项香豆素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和相同取代基在C-5或C-8位的呋喃香豆素构成的同分异构体在RP-HPLC上的洗脱顺序规律。据此鉴定出北沙参提取物中29个香豆素苷元和12个香豆素苷。结论:本法灵敏、有效,已成功用于北沙参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鉴定。实验证实,MIM-IDA-EPI和PREC-IDA-EPI扫描模式联用技术在化合物结构分析方面具有超过其单一模式的优越性,对控制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液质联用技术同时测定北沙参中15种成分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北沙参中15种化学成分(10种香豆素类成分、4种有机酸与腺苷)的HPLC-ESI-MS分析方法,并用于北沙参药材分析。方法:由MRM-IDA-EPI模式对15种化合物结构进行确证,采用MRM正负离子扫描模式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20批北沙参药材进行分析。质谱条件:ESI源;正负离子同时监测,10个香豆素和腺苷采用正离子模式,4种有机酸采用负离子模式;源喷射电压(IS):5500V(正离子监测模式),-4500 V(负离子监测模式);离子源温度:500℃。雾化气(Gas1):40 psi,加热气(Gas2):50 psi,帘气:25 psi。15种被测成分的监测离子对分别为腺苷(268.3/136.1)、东莨菪内酯(193.1/133.0)、花椒毒酚(203.1/147.1)、花椒毒素(217.1/202.0)、补骨脂素(187.2/131.1)、异茴芹内酯(247.1/232.1)、佛手柑内酯(217.1/174.0)、氧化前胡素(287.2/203.1)、欧前胡素(271.1/203.2)、蛇床夫内酯(301.1/233.1)、异欧前胡素(271,1/147.1)、绿原酸(353.2/191.2)、咖啡酸(179.3/135.3)、香草酸(167.3/108.1)、阿魏酸(193.3/134.2)。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1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0.1%甲酸-甲醇(30:70,A:B,v/v);分析时间:11 min;流速:1.0 mL/min。结果:15种化学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和定量限均符合要求。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北沙参产地、生长环境和储存时间均对1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有影响,其中储存时间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发现,北沙参活性成分可能主要存在于其根部表皮中,去皮会降低其含量。结论:本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好,可用于北沙参中1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东莨菪内酯、花椒毒酚、异茴芹内酯、氧化前胡素为首次测定。该法对于北沙参药材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液质联用技术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茴芹内酯和佛手柑内酯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茴芹内酯和佛手苷内酯含量的HPLC-MS方法,并用于大鼠灌胃给与北沙参提取物后该4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大鼠灌胃给与北沙参提取物(10 mL/kg)后,分别于给药后1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60 min眼内眦静脉丛取血,制备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茴芹内酯为内标。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1 mmol/L醋酸铵-甲醇(30:70, v/v),运行时间为6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4种被测成分的监测离子对分别为花椒毒素m/z 217.1/202.1,补骨脂素m/z 187.1/131.1,异茴芹内酯m/z 247.1/217.0,佛手苷内酯m/z 217.1/202.1和茴芹内酯m/z 247.1/231.1。结果:血浆中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茴芹内酯和佛手柑内酯分别在0.680~680、1.21~1210、0.800~800和0.464~464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最低定量限(LLOQ)≤1.21 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9.7%,相对误差(RE)为-8.1%~4.5%。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9.5 %~107.4%。大鼠单次灌胃北沙参提取物后,血浆中该4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t1/2β和MRT具有一致性,且该4种成分的吸收和消除均较快,但花椒毒素、异茴芹内酯、佛手苷内酯的达峰时间较补骨脂素晚。结论: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精密度好,可用于大鼠灌胃给与北沙参提取物后,血浆中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异茴芹内酯和佛手柑内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该结果可为北沙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