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花花》是一首传遍大江南北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其词曲的风格归属于陕北民歌地道的地域风格。“陕北”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边陲要塞之地,它倾注了众多文人将士的情感与鲜血,这黄土山卯疙瘩上风涌而生的乡民,在黄沙漫天的艰苦岁月里,于劳作中借用音乐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概念——陕北民歌,即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共三类。而正是这种豁达独有的地域民歌特色,才使得这首民歌《兰花花》有了探究的意义。在世界多元化文化并存的今天、在民族声乐不断发展传承的基础上,更需要保留民歌原有的地域演唱风格与浓郁的民族气息。民歌,顾名思义源于生活,它是人民生活的切实写照。而民歌风格特色,则更是限定的地理环境、特定民风的生动反映。因而,本文在探索民族声乐风格形成的同时,结合笔者学习的经验、所处本土环境的熏陶等,希望将民族声乐与地域方言的唱腔、民族习俗、文化特色等诸多民族因素有机结合来加以审视。同时在生活与实践当中,通过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能为更多地民族声乐爱好者们提供一些借鉴和了解。本文以记录心得笔记的方式,字字切身来探析此民歌的地域风貌,从而了解陕北民歌的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以及音乐灵魂与魅力等。这一系列的探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陕北民歌风格的核心。此外,着重对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把握,来分析民族声乐的鲜明民族特色所在。通过现有的网络文献、音响、音频资料以及图书馆里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多方位的搜集,从声乐演唱、表演风格、音乐语言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索。本文开篇以绪论出发,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最终笔者想要传达的创作深意。第一章是本次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作曲家的创作环境、作品本体的故事题材,来探究该作品背后的艺术背景。第二章基于笔者七年的音乐积累,从多年学习的实践中,围绕作品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进一步探索其艺术风格。最后,是笔者回归民族声乐演唱的主题,对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演唱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