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二苯基膦)-6-甲基吡啶(L1)、2-(二苯基膦)-3-甲基吡啶(L2)、[Cu(MeCN)4]BF4和AgBF4为主要原料,通过改变配体取代基位置,金属离子,溶剂,晶体生长条件等合成了一系列两核铜、两核银和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结构衍射、元素分析、核磁、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X粉末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一、以配体L1或L2、[Cu(MeCN)4]BF4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两核铜配合物:[Cu2(L1)3](BF4)2·2H2O·CH3CN·2CH3OH(1);[Cu2(L2)3(CH3CN)](BF4)2·H2O(2);[Cu2(L2)3(CH3CN)](BF4)2·2H2O·3CH3OH(3);[Cu2(L2)3(CH3CN)](BF4)2·3CH3CN·H2O(4)。其中,配合物1为“头碰头”构型,其余为“头碰尾”构型,并且这些配合物都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配合物2和配合物3之间还存在固体单晶到单晶的转换。   二、以配体L1或L2、AgBF4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两核银配合物:[Ag2(L1)3(CH3OH)](BF4)2·CH3OH·(H2O)2(5);[Ag4(L1)6Cl](BF4)3(6);[Ag2(L1)3(CH3CN)](BF4)2(7);[Ag2(L2)2(CH3CN)2](BF4)2(8)。其中,配合物5-7都为“头碰头”的构型,配合物8为“头碰尾”的构型,并且,配合物5有光致发光现象,其余三种配合物不发光。配合物7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加入ZnCl2也会有明显的光致发光现象,但其结构并未改变。   三、以(一)、(二)中合成的两核铜或两核银以及4,4’-bipyridyl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零维,一维或二维的配位组装体:[Cu2(L1)2(C10H8N2)3](BF4)2·CH3OH·3H2O(9);[Cu2(L2)2(C10H8N2)3(BF4)2]·H2O(10);[Ag2(LD3(BF4)2]2·bpy·CH3OH·7H2O(11);[Ag2(L2)2(BF4)2·bpy]∞(12)。
其他文献
相变材料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晶体的相变是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有可逆和不可逆之分。晶体的结构相变是相变的一种,属于对称破缺的相变。在一般情况下,低温相的对称性较低,高
基于物理吸附的表面自组装是在表面获得分子级可控结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物理吸附的分子与基底的作用力较弱,其自组装膜结构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较大,因
具有微图案的多孔膜可以被用于光子带隙材料、太阳电池、微量和平行分析的微容器、表面催化和吸附介质等,因而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一种在湿润气氛下铸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在催化、新型荧光材料、纳米光电器件等诸多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引起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纳米材料特殊的性质受其尺寸、形貌、结构(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