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玉米、水稻磷素精确管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养分高效管理,以最小的环境成本生产更多的粮食,是我国正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有关土壤供养分量的推荐施肥方法研究无法对田块的土壤供养分量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土壤供磷量(PS)为切入点,揭示磷肥利用率(PUE)的主控因子和变异机制,寻找新的变异途径和规律,实现对磷肥利用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寻找控制磷肥利用率的方法,构建磷素精确管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本文基于2006年~2010年辽宁省各试验点的玉米、水稻磷肥肥效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数据处理后利用二次项模型、线性加平台模型、球面模型以及指数模型计算两种作物的最佳施磷量和目标产量。从玉米、水稻磷肥利用率的角度,更好的了解作物需求与肥料供给之间的规律,通过研究肥料利用率变异机制,确定土壤供养分量,建立磷素精确管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为构建适合辽宁省农业生产的农田精准养分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玉米磷肥田间肥效试验中,拟合度由高到低为二次项模型>球面模型>指数模型>线性加平台模型。在水稻磷肥田间肥效试验中,拟合度由高到低为二次项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线性加平台模型。(2)指数模型的推荐施肥量最低且产量较高,磷肥利用率最高。在低、中、高供养分水平土壤中,与二次项模型相比,玉米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58%、55%、57%;水稻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67%、61%、15%。与球面模型相比,玉米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52%、55%、63%;水稻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64%、59%、62%;与线性加平台模型相比,玉米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33%、45%、27%;水稻平均施磷量分别降低62%、37%、46%。指数模型可以作为辽宁省玉米、水稻推荐施肥的最佳模型。(3)用磷肥供给能力(PRSC)表示土壤养分与肥料养分之间的竞争关系,土壤供养分量高会稀释肥料养分,且降低肥料养分的有效性,用作物磷饥饿程度(CPSD)表示土壤养分与作物之间的供需关系。磷肥利用率的两条变异途径为作物磷饥饿程度(CPSD)和肥料相对供给能力(PRSC),两者都是基于土壤供养分量间接影响磷肥利用率。因此提高农学效率的措施可以通过提高作物养分需求管理和优化肥料养分供给管理两个方向进行。(4)影响磷肥利用率的三个主控因子是土壤供养分量、无磷区产量、推荐施肥量、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磷肥利用率。建立磷肥利用率模型:玉米:Y=3.373+0.836X1-10.063X2-0.108X1X2+4.523X2~2水稻:Y=1.059+0.911X1-7.681X2-0.197X1X2+5.413X2~2上述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作为辽宁省玉米、水稻磷素施肥量的参考指标为精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5)我们以作物磷饥饿程度(CPSD)和肥料相对供给能力(PRSC)作物自变量,磷肥利用率作为因变量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如下:玉米:Y=3.373+0.836X1-10.063X2-0.108X1X2+4.523X2~2水稻:Y=1.059+0.911X1-7.681X2-0.197X1X2+5.413X2~2磷肥利用率的两条变异途径为作物磷饥饿程度(CPSD)和肥料相对供给能力(PRSC),两者都是基于土壤供养分量间接影响磷肥利用率。因此提高利用率的措施可以通过提高作物养分需求管理和优化肥料养分供给管理两个方向进行。
其他文献
作物高产需要获得充足的氮,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会降低氮效率,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因此,合理的氮素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农田土壤耕作中,随着各种机械的使用及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已经造成土壤犁底层变厚、变硬,土壤耕层变浅等现象发生且愈发严重。过厚、过硬的犁底层会导致作物根系无法深入穿插,作物不能利用到深层土壤养分,同时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固存、吸收和转化养分能力减弱,
学位
为获取高额经济价值,设施农业普遍存在大量水肥投入的现象,尤其是氮肥投入高的问题尤为突出。设施生产的水氮投入通过影响土壤环境条件及相关微生物活性与数量,改变氮素供应的数量和形态,进而影响土壤氮转化过程和氨氧化微生物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因此,开展设施土壤水氮调控对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对于探明水氮调控下设施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连续8年设施水氮田间定位试
学位
土壤中秸秆碳氮的分解与固定受地膜覆盖(简称“覆膜”)和施肥的影响。然而关于不同覆膜(包括覆膜和不覆膜)与施肥(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4;有机肥配施氮肥,M2N2)下秸秆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分配与固存特征仍不很明确。本研究利用13C15N双标记技术,通过分析秸秆来源碳氮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相对贡献,定量秸秆碳氮在团聚体有机碳氮组分(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学位
地膜覆盖和氮肥广泛应用在全球的农业生产中,它们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覆膜下作物高产和高生物量收获会降低土壤养分,地膜的残留也会影响土壤结构,因而可能会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遗留效应。长期施用尿素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持续酸化可能会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特别是磷,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造成作物磷限制,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覆膜和施肥试验
学位
辽南地区滨海黄土处于我国黄土分布的最东缘,较好地记录了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演变过程。本研究以辽南地区典型滨海黄土-古土壤序列夏家河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土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通过剖面形态观察、光释光测年、元素组成分析,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揭示了辽南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发育演化特征,并与其它区域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土壤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东北沿海地区深厚黄土剖面土
学位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土壤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固存场所。然而,关于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与固存特征还不很明确。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氮肥,M2N 2;单施氮肥,N4;不施肥,CK)表层(0~20 cm)、深层(40~60 cm)土壤与13C标记秸秆混合,然后进行田间培养
学位
植物地上和地下输入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在输入数量、质量、时间和频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而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不同,在维持土壤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方面可能也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目前少有试验能在原位区分植物地上与地下输入,比较二者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及对微生物活性、丰度、群落组成的影响,特别是非生长季微生物对地上与地下输入的响应更是研究甚少。基
学位
秸秆还田对调控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后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团聚体、土壤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团聚体和微生物的连锁反应。因此,从团聚体角度出发,弄清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素分配转化的影响,对于探究氮素转化的微生物过程及培肥土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集了长期定位(31年)0-20 cm耕层不同肥力的棕壤,向其中加入玉米根茬和茎叶,进行了为期36
学位
有机物料对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保障土壤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设施土壤长期定位施肥田间微区试验地平台,探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不施肥处理组(CK)、100%化肥N组(H)、100%生物有机肥N组(Y)、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组(HY)和50%化肥N+50%生物有机肥N+改良剂组(HYG)]对设施土壤氮素供应特征、氨挥发及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设施
学位
辽南滨海黄土是第四纪以来东亚冬夏季风盛衰和渤海海平面升降的重要地质记录,沉积年代信息的确立是研究古环境的前提条件,同时要理解辽南滨海黄土的形成过程,才能客观的从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提取古气候信息。本文以辽南地区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夏家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规范详细观测描述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采集了发生层样品36个和5cm等间距样品328个,测定分析了剖面的形成时间、磁化率、粒度组成、稀土元素组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