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自此,“核心素养”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2018年1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简称“2017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对于高中生自身成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以及中国民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家长素养的缺乏以及社会支持的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收效甚微。本论文拓宽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思路,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支持四大方面入手,展开实践调查,分析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首先,重点分析探讨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作业布置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其次,学校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也应当做出努力:适当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支持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组建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治,由此丰富学生的公共参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再次,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加强家校合作,追求家校共育;最后,社会应当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提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支持:重视支持并配合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活动,拓宽学生公共参与渠道,保证参与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