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基于Dixon序列和CT衰减校正方法在心脏PET的应用比较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Dixon序列的衰减校正方法对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成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3例心肌显像清晰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肿瘤筛查患者,PET/CT检查后即行心脏PET/MR扫描。使用Cedars心脏软件对PET/CT和PET/MR图像处理,分别得到每例患者左室美国心脏协会(AHA)20节段图中每段心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占左室心肌代谢最高点的百分比(代谢百分比)。评价PET/CT和PET/MR图像中每段心肌代谢百分比之间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用于评价PET/CT和PET/MR图像每段心肌代谢百分比的相关性与一致性。结果:在23例患者的460个节段的PET/CT左室心肌代谢百分比为61.32%±11.84%,明显低于PET/MR图像的62.55%±11.5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1),但相关性良好(1=0.891);其95%一致性界限为11.95%~-9.49%,平均值为1.23%。结论:PET/CT和PET/MR左室心肌20个节段的18F-FDG心肌代谢百分比整体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且对PET/MR结果低估很小,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诊断信息。第二部分 18F-NaF PET/MR对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研究研究背景:18F-NaF PET作为一种通过微钙化显像来确定破裂或高危冠状动脉斑块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心脏MRI的CATCH序列有能力检测高危斑块的出血特征。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供冠脉斑块状态的独特互补信息。本文初步探讨了 18F-NaF PET/MR结合CATCH序列成像技术对高危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行心脏18F-NaF联合CATCH技术和钆剂延迟增强(LGE)门控成像。且所有患者PET/MR检查结束后1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TCH亮血图像可以为黑血图像和PET图像提供解剖定位。通过AutoPlaque和FusionQuant两个软件对呼吸及心跳运动伪影进行校正。根据冠脉造影提示的斑块部位,在CATCH黑血图像上测定斑块的PMR值(即斑块心肌信号强度比)。同时测定相同部位斑块的TBRmax值(即组织-背景比)。使用秩和检验比较罪犯斑块与非罪犯斑块的PMR及TBRmax有无统计学差异。且对PMR和TBRmax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所有患者在冠脉造影上共发现45个斑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及核磁心肌延迟强化结果共确定15支罪犯血管,其上共发现18个斑块。罪犯血管内斑块比非罪犯血管内斑块有更高的PMR(1.24±0.37 versus 0.76±0.21,P<0.0001)。且罪犯血管内斑块比非罪犯血管内斑块有更高的TBRmax(1.10±0.31 versus 0.80±0.29,P<0.05)。PMR和TBRmax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36,P=0.03)。结论:PET/MR可无创的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多参数评估。CATCH序列得到的PMR和18F-NaF PET得到的的TBRmax可以作为高危斑块的诊断指标。PMR与TBRmax弱相关,说明18F-NaF PET和CATCH序列可能反映斑块的不同病理信息,因此需大量样本进一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