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融资约束被认为是其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新三板”在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信贷的“顽疾”,银行因而以极大的热情为“新三板”挂牌及拟挂牌企业投放“三板贷”。但自2014年第一笔“三板贷”发放至今,从结果上看,“三板贷”实施的整体效果与银行的期待相去甚远,中小企业信贷的整体困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试图从融资效率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此收集了在“新三板”挂牌的41家珠海市中小企业三年的财务数据,建立了融资效率分析框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DEA数据分析,得出其挂牌前后融资效率的变化规律;接着以其中一家典型企业——JT公司为例,对其公司境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描绘,并从企业、银行和市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论:企业尚未建立独立成熟的业务模式、实际控制人对投融资理解不足以及企业缺乏对融资的战略预期和规划是造成企业在挂牌前后融资效率变化的直接原因;银行屈服于业绩考核压力对中小企业授信“宽进严出”、放审能力不足、风控水平不高是造成这一变化的间接原因;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创新担保认可度不高以及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动是造成融资效率变化的外部市场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首先,企业应深化改革、理性发展;其次,银行应注重创新驱动,切实提升风控水平;最后,政府应当合理定位,构建更好的市场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