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中的山形水态与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gxcgx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抒情诗的国度。同是抒情体式,唐诗出现在唐朝,宋词出现在宋朝,两者共称“一之文学”,双峰并峙于中国抒情文学史上,成为中国抒情传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诗词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体式,通过山水这个抒情诗人词人所津津乐道的题材,阐述这种抒情传统变迁背后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文化意蕴以及现代启示。   论者理清中国历代抒情主体在其山水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气质风神,并且以定量的统计和具体的词作分析阐明南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抒情传统的重要转变时期。   第一章主要指明山形水态下中国抒情传统的流变。从先秦山水的比德悟道,到汉魏山水的明朗清新,再到盛唐山水的恢弘气魄作一次梳理。第二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论者对赵宋时期以山水为题材的词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两个角度阐明抒情传统在南宋时期的变迁:抒情主体自身抒情气质的转变,以及他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段的转变。第三章阐明词在南宋智性结构中的位置,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结合南宋士人心理结构的特点,运用同构理论阐明抒情传统的转变缘由。小结部分就这种抒情传统的转变探讨其文化意蕴及其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其他文献
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的法国,兴盛于美国。一种文学理论的诞生必定有与其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性主义之所以在西方学术界持续发展,是因为它暗含了重要的性别因素。在中国当
虽然学界对状态形容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对外国学生习得状态形容词的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成果上,立足于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当时有些志怪小说的作者已经开始注意表现作品中人物的特定情感和个性,使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感
欧洲近代小说与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因果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欧洲近代小说的特质。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欧洲近代文化体系全面建构,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