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繁殖生物学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太平洋褶柔鱼在东海区的渔捞比重逐渐上升,在渔业生产中居较高地位。相对于其他经济鱼类过度利用的渔业状况,其资源仍具有一定的利用潜力。对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及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其生活史,估算种群数量及资源变动,丰富渔业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太平洋褶柔鱼的种群结构、年龄生长、繁殖习性、摄食等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总结和归纳,目的重在为研究中国沿海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提供借鉴。   其次,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东海区北部(32°00'~34°00′N、122°00'~125°00′E)帆张网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该水域常年均有分布,其中秋、冬季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春、夏季以幼体为主;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总性比为0.60,当胴长在190~280mm范围内时,性比与胴长之间的关系符合:rsex=3×10-5LM1.8017;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的性腺体指数月变化显著,以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表明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性腺体指数与性腺成熟度(除V期外)和胴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较大,为201.9mm;雄性较小,为174.3mm。不同性腺成熟度阶段,太平洋褶柔鱼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在其个体生长发育后期,体重增加主要受性腺发育的影响。   同时,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区(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度指数(PMI)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东海均有分布;秋季PMI值最高,春季最低;四个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主要集中在东海外海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控制的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分布的底温范围为:春季14.70~18.30℃,夏季13.18~20.91℃、秋季13.96~24.67℃,冬季14.33~19.75℃。底盐范围为:春季29.52~34.63、夏季31.57~34.27、秋季32.26~34.72、冬季34.25~34.70。水深范围为:春季55~179m,夏季43~176m、秋季40~184m、冬季79~152m。综上所述,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的时空分布具有广范围、多季度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可有效降低其幼体间的种间竞争,为确保其种群繁衍提供有利保障。   最后,依据1998年东海区春季的底拖网资料,结合2009年东海区春季帆张网渔业监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太平洋褶柔鱼繁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在东海区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繁殖群体。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显著大于雄性。繁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雌、雄太平洋褶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为223.4mm和174.0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小于雌性。依据春季繁殖群体的胴长范围、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推测,在东海区可能存在着小规模的春生群。
其他文献
虾青素是一种在观赏鱼和食用鱼着色生产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饲料添加剂。本实验以眼斑星丽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不同添加水平虾青素对眼斑星丽鱼皮肤和尾鳍着色的影响,虾青素对
学位
该文详细综述了光照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定内实验研究了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生长、能量收支和耗氧率、消
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俗称红小丑,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雀鲷科(Pomacentridae),海葵鱼亚科(Amphiprioni
IBiolog-ECO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分析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其通过微生物对不同单一碳源的利用程度,来反映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操作简便、快速,得出的数据
本试验采用活性炭纤维(ActiveCarbonFiber,ACF)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Mn)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建立了动力学模型以及吸附等温方程。证明AC
学位
鲐鱼是一种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温带及亚热带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分布于东、黄海的鲐鱼,主要为中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灯光围网等渔业利用。
一份研究表明35%的电力可以来自风能和太阳能——不需要建造新型昂贵的后备电厂。    罗拉多州戈登市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Energy Laboratory,NREL)的一份新的研究表明,美国西部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力可以取自风能和太阳能,且不需要安装大量后备电力设备,而且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多数都不需要建设新的州际传输线。但是研究指出增加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量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