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angs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目前仍居各种疾病致死原因的首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及优化药物治疗也只减少但并未能完全抑制负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从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到急性心脏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其发生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近年来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心脏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ACS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为寄生于人体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体,肠道黏膜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防线,是人体最大的免疫活性器官之一,因此有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但是在ACS中肠道菌群是否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尚不清楚。ACS发生包括复杂的炎症反应及免疫代谢失调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炎症介质,其中适应性免疫的标志性细胞CD4+T细胞因其可分化为不同细胞亚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ACS患者循环中CD4+T细胞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其中两种标志性的细胞亚群:辅助型T细胞-17(T helpers cells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存在比例失衡。因此,以CD4+T细胞极化为靶点,本研究对肠道菌群、免疫炎症反应及ACS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旨在通过分析AC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特异性及CD4+T细胞极化状态,探究肠道菌群与CD4+T细胞亚群极化间的关联性,从而证明肠道菌群可能是通过对CD4+T细胞极化的调节来影响ACS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对血浆代谢产物与CD4+T细胞极化情况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探究肠道菌群是否是通过代谢产物介导免疫失衡的发生;第三部分选取标志性代谢产物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对于CD4+T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前瞻性选取100例ACS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及50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正常的患者。留取患者粪便及血清标本,进行粪便16S rDNA肠道微生物检测,比较ACS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亚组Treg以及Th17细胞比例,应用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白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水平。探究肠道菌群与ACS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性及肠道菌群可能影响ACS发生的机制。第二部分从上述ACS、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中按照2:1:1比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留取血清样本,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对外周血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比较AC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是否存在代谢产物差异,探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与ACS炎症反应间的关联性。第三部分通过体外实验验证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对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原代分离CD4+T细胞,分别加入0μmol/l,50μmol/1,l00μmol/1,200μmol/l,300μmol/l,600μmol/l,900μmol/l TMAO,应用CCK8检测CD4+T细胞增殖活性变化,选取最佳实验浓度,并应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10及IL-17A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向亚群Treg及Th17极化的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检测Treg标志蛋白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Th17 标志性蛋白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γt,RORyt),以及信号通路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磷酸化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布劳特氏菌属(0.13±0.11 vs.0.09±0.07 vs.0.06±0.03,P=0.011)及双歧杆菌属(0.12±0.1 vs.0.06±0.08 vs.0.02±0.01,P=0.02)丰度明显降低,而梭杆菌门(0.0029±0.005 vs.0.0005±0.001 vs.0.0004±0.0005,P=0.022)、肠球菌属(0.16±0.04 vs.0.02±0.005 vs.0.006±0.002,P=0.025)、魏斯氏菌属(0.13±0.04 vs.0.02±0.007 vs.0.006±0.003,P=0.03)、克雷伯菌属(0.042±0.02 vs.0.036±0.01 vs.0.01±0.004,P=0.04)等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同时ACS患者中存在CD4+T细胞分化失衡,表现为 Th17 比例升高(3.1±1.7%vs.1.9±0.7%vs.1.6±0.9%,P<0.001),Treg比例降低(1.88±1.04%vs.2.9±1.35%vs.4.4±2.6%,P<0.001),因此 Treg/Th17 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Treg/Th17比例与差异菌属双歧杆菌属呈正相关(r=0.25,P=0.03),与肠球菌属(r=-0.35,P=0.001)、魏斯氏菌属(r=-0.3,P=0.007)及克雷伯菌属(r=-0.34,P=0.001)呈负相关。第二部分ACS患者血浆代谢产物与SCAD组及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主要差异代谢产物为吲哚,L-犬尿氨酸(L-Kynurenine,Kyn)及TMAO,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色氨酸代谢通路及微生物相关代谢通路。同时研究表明以上三种代谢产物与CD4+T细胞极化失衡相关,吲哚与Treg(r=0.61,P<0.001)及Treg/Th17(r=0.476,P=0.008)呈正相关,而Kyn及TMAO均与Th17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445,P=0.045;r=0.491,P=0.03),与 Treg/Th17 呈负相关(分别为 r=-0.399,P=0.029;r=-0.411,P=0.024)。第三部分TMAO可促进CD4+T细胞炎性极化,表现为Treg水平下降,而Th17上升,Treg/Th17比例下降,与此趋势一致,Treg的标志性蛋白FoxP3表达下降,Th17的标志性蛋白RORyt表达升高。进一步对细胞内信号通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kt及mTOR磷酸化增强,可能为TMAO促进CD4+T细胞向Th17分化的分子机制。结论:1.ACS患者存在菌群失调及T细胞分化失衡,二者之间明显相关,提示肠道菌群影响ACS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T细胞分化失衡,Th17产生增加,而Treg分化减少。2.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T细胞分化失衡,从而促进ACS中炎症反应的发生,标志性的代谢产物为吲哚,L-犬尿氨酸及氧化三甲胺。3.不同浓度的TMAO对CD4+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不同,可诱导CD4+T细胞炎性极化,主要表现为炎性表型Th17分化增加,伴有炎症因子IL17释放增多,其可能作用机制是激活Akt/mTOR通路。
其他文献
针对煤基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直接评价难题,研究一种实验室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并设计配套检测系统。经过全流程评价实验和置信度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及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研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反映人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化的一种表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儿童语言将会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当今
目的应用初诊时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摄131I率,探讨建立Graves病与桥本甲状腺炎临床诊断模型的应用价值。以流式细胞学分析甲状腺淋巴细胞比例,作为Grav
<正>目的: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便秘病因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300例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行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女性152例,男性148例,年龄18岁~80岁,平均年龄46.6岁,病史在1
会议
目的 :用药物喜树果提取液作用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HSV 2 ) ,了解药物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药物与病毒混合后在温箱中作用 4h ,或药物与病毒混合后 4℃过夜 ,吸附
目的:观察活血温阳汤和针灸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血浆BNP的影响。方法:对60例心功能为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是用心力衰竭西医常
就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探讨了目前交易服务工作现状,并制定了优化建设工程交易服务的科学策略。对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优质全面发展,有重要的
本文将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引入矿业领域,以经济周期四种尺度为基础框架,寻找矿业在不同尺度经济波动中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对200多年以来全球煤炭、生铁(粗钢)、铜、铝、铅、
<正>前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高成本问题,阐述了"降成本"的内涵、外延和重要意义,回顾了"降成本"工作取得的巨大进展。下面就我国企业高成本的形成动因、"降成本"面临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