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观汉记》是东汉人历时一百余年撰修的东汉当代史,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国史。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诸家后汉书都是在《东观汉记》的基础上撰修而成。但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至元时已完全散佚,现见本为后人的辑佚本。历代对此书的研究比较少,多是在正史中对书名、卷数等稍加注解,偶有学术著作提及一二,如刘知几在《史通》中对其的评价。近代以来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着辑佚,对它的作者、体例、内容等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而对于其文献价值的研究还未深入。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观汉记》的成书和流传过程,辑佚的成绩,及其文献价值等作综合的考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东观汉记》编撰考。《东观汉记》编撰规模庞大,历时一百余年,从明帝一直延续到东汉末,一大批东汉学者参与了此书的编撰。前人对《东观汉记》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编撰方面,本部分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梳理,并针对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尚未论及的《东观汉记》编撰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东观汉记》原书散佚的情况下,对其编撰的系统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其体例、内容等都有很大帮助。第二部分,《东观汉记》流传考。本部分按时间顺序,对《东观汉记》的流传情况从东汉一直梳理到清代至今。并重点考察了其在流传过程中史学地位的变化。第三部分,《东观汉记》辑佚研究。《东观汉记》自隋唐时期出现散佚,至元已经完全亡佚。清代始有人对其辑佚。目前较为重要的辑佚本有三个,清姚之骃所辑《东观汉记》八卷,清四库馆臣所辑《东观汉记》二十四卷,今人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一书。辑佚本是现今我们了解《东观汉记》的重要途径。本部分对这三个主要的辑佚本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而尽可能的反映原书面貌,为《东观汉记》的利用和研究提供更为可信的资料。第四部分,《东观汉记》的文献价值。《东观汉记》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上,也就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东汉史料。对于《东观汉记》的文献价值,目前还没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东观汉记》是诸家后汉书撰修的基础。《东观汉记》中保存的丰富、详实、可信的原始材料,为东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在诸家后汉书大多散佚,东汉现存史料缺乏的情况下,《东观汉记》可以与记载东汉史实的传世史书,尤其是可与范晔《后汉书》互补互校,补充其存在的简、缺、漏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