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高层建筑自1885年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诞生以来已走过了上百个年头。在世界最高的100栋建筑中,近10年建成的占半数以上,在空间分布上,高层建筑已不再被美国、欧洲等地垄断,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这些地区的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层建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刷新了历史记录。然而,正当人类为频频征服新的建筑高度而兴奋不已时,其设计中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缺乏节能意识,忽视当地文脉等问题不断凸显,已成为当代高层建筑设计的通病。许多高层建筑在21世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危机严重的今天,依然处于“低技术,高能耗;低效能,高污染”的状态,这显然与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相悖。诚然,无论是“高层建筑”本身的字面意义,还是来自“设计规范”、“消防规范”中对高层建筑的定义,都是以“高度”(或者层数)来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然而对于“高层建筑”的更深层次理解,应是透过表层含义,对其是否由于自身显著的“高度”因素而明显地影响其规划、设计和使用,以及对周边乃至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探讨。本文首先对世界范围内高层建筑进行概述,试图发掘其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特点;接着借用“生态位”、“有机集中”等理论证明高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后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通过视角的逐渐缩小的方法,分别研究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高层建筑本体的特点;最后对生态建筑评估体系进行论述。通过对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研究,得出结论:在政府管理、业主、设计和施工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高层建筑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摆脱“一个巨大的资源消耗黑洞”的刻板印象,而在生态性、功效性、可居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不同层面取得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