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主要的产业转出地,已经开始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导致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和变化,大量文献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和阐释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特征和影响,这其中,产业转移的资源配置效应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产业转移如何通过改善资源错配影响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亟待加以讨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测度我国省际产业转移的方向、资源错配的程度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考察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资源错配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存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产业转移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持。在梳理和总结产业转移、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三者进行测度,归纳出了我国当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事实。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中存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刻画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尝试较为深入的解释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影响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劳动错配,转出地的“用工荒”等劳动错配现象可以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而得到缓解,但承接地本身作为劳动力过剩地区,劳动错配可能会随着产业工人等的转移而加剧。进一步,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探讨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可能存在的差异。产业转出地由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出,使得资本流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改善资源错配,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而产业承接地则可能由于较低的成本、丰富的资源等,阻碍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反而可能降低其技术效率,阻碍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了验证以上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一系列刻画资源错配传递机制的实证模型,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劳动错配和资本错配的传递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影响路径及传导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产业转出地,产业转移通过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提升了区域的技术效率,产业转移本身也促进了转出地的技术进步;对于产业承接地,产业转移提升了其劳动错配程度,导致其技术效率恶化,降低了其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当前阶段的区际产业转移整体上有利于转出地(发达地区),对转出地经济效率、技术进步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产业承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全要素生产率反而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整体上仍然处于“牺牲效率换经济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符合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历史经验,但显然并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转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产业承接地也要做好承接产业的选择工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提升技术进步水平,促使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