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枢纽在城市中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发展初期,以铁路为主的交通枢纽是人流与物流的节点,城市空间往往围绕铁路枢纽发展,形成以铁路枢纽为中心的生产、集散区域,因此城市中心区通常与铁路枢纽具有空间上的联系性。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枢纽地区逐渐与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相脱节,面临着更新的迫切需要。要对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的空间更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从其背景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结合实际案例总结相应的对策与方法。本论文旨在全面地梳理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更新的脉络,以期有可能对未来的实践提供参考。城市交通枢纽的空间更新需要相应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从作用方式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机制。外部动力包括经济因素、城市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主要方面。内部机制指交通枢纽自身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交通技术的进步和枢纽职能部门制度的改革。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城市交通枢纽地区将获得空间更新的可行性。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枢纽职能与城市职能的双重性而使其空间更新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而,土地利用与空间形态两方面的制约条件与现存问题之间的矛盾依旧尖锐。综合以上各项影响因素,本论文提出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更新的三个目标性原则:(1)整体性原则,(2)多样性原则,(3)公共性原则。依据这三个原则,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推导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对策与方法:(1)土地利用,(2)功能构成,(3)空间秩序,(4)空间整合。首先,针对土地利用策略,可以采用置换、植入或分解三种不同的方法;其次,针对功能构成,应该实现交通枢纽地区功能构成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并根据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实现各个层面的功能混合;最后,通过对空间秩序的塑造及各功能空间的整合,将区域内各个组成要素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使城市交通枢纽地区从运行效率、功能结构到空间形态各方面都更趋于完善,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门户和城市生活的活力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