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一直以来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大城市流动的倾向较为明显。然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为人口的自由流动增添壁垒,两者之间因此产生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劳动者向大城市流动是因为他们预期能够通过向大城市流动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宏观层面上讲,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肯定,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不是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就更好呢?国家政策是否应该鼓励流动人口向大城市流动?首先,本文阐述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接着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并据此提出假设,随后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实证部分,本文基于2016年CMDS以及CCSY数据,通过回归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并加入工具变量以解决内生性问题。在稳定性检验通过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拓展性研究。从总体回归中我们得出结论,城市规模整体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平均而言,城市规模每提高一个等级,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提高0.87个百分点。在异质性研究中我们得出城市规模对拥有不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合同种类的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学历越高的流动人口,其就业质量受城市规模影响更深;城市规模对签署过合同的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流动人口,对原户籍地为农村的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低于乡镇和县城的流动人口;此外拥有不同的家庭规模和不同的年龄的流动人口之间也存在异质性。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流动壁垒;鼓励落户,为城市留住劳动力;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劳动力;加强监管力度,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些年来,亲领导非伦理行为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国内或国外,学者们对于亲领导非伦理行为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亲领导非伦理行为是员工为了领导或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消极举动,或许会使领导或自身获得眼前蝇头小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仅危害领导和自身,还有可能危及整个组织。现有研究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注较多,但较少关注亲领导非伦理行为。因此,本文聚焦于员工为维护领导者利益或保全自身利益而实施“愚忠”
学位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拟人化与人机交互,在拟人化、身份认同及其相关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基于拟人化相关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本研究聚焦于心理学中的身份认同理论,探讨拟人化对用户接受度的影响、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与机器人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虽然近年来对机器人与拟人化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一方面,将身份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来探讨对用户接受度的相关文献暂时还较少,另一方面,大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医护人员纷纷奔赴湖北进行支援,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依旧坚守一线,不仅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治疗,也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其所提供的服务对于抗击疫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护人员所从事的职业是典型的帮助型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亲社会动机水平,而这也是援鄂医护能够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重要原因。在疫情背景下,病患心理压力倍增,具有亲社会动机的援鄂护士能够提高对于患者观点与需求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