铈盐在氯化钠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海水介质中缓蚀剂的发展历程、稀土金属盐用作缓蚀剂的研究进展、缓蚀机理及其协同效应等做了综述,合成了有机铈盐柠檬酸铈,通过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镜(SEM)和X光电子能谱法(XPS)等研究了氯化铈、硝酸铈和柠檬酸铈等几种铈盐在3.5%Na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并对其缓蚀机理作了初探,同时对硝酸铈与钼酸钠、葡萄糖酸钠的协同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氯化铈、硝酸铈和硫酸锌在3.5%Na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率均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浓度高于500mg/L后缓蚀率的增加不明显。氯化铈和硝酸铈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锌,在50~1000mg/L的浓度范围内显示出相对较高的缓蚀率,但缓蚀率不超过80%,说明铈离子(Ⅲ)不能单独作为中性介质中碳钢的缓蚀剂。   (2)柠檬酸铈在3.5%Na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最高达到90%以上,具有“临界值”效应(200mg/L);电化学阻抗谱显示缓蚀剂分子的吸附过程对转移电阻Rt有较大影响,转移电阻Rt随柠檬酸铈的浓度增加而呈增大趋势;柠檬酸铈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遵循Langmuir吸附方程式;在碳钢表面形成的膜含有Ce(Ⅲ)、Ce(Ⅳ)、Fe(Ⅲ)、O、C几种元素。   (3)碳钢在含柠檬酸铈的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向负方向移动,阴极和阳极塔费尔斜率随着柠檬酸铈浓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说明柠檬酸铈对碳钢的阴阳极反应均产生了抑制。柠檬酸根抑制了碳钢的阳极溶解,而Ce3+在碳钢表面局部阴极形成的Ce(OH)3沉积膜主要抑制了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柠檬酸根离子和铈离子在碳钢表面形成比单独使用时更加致密完整的保护膜,使碳钢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可以认为柠檬酸铈是一种以抑制阴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4)钼酸钠在3.5%NaCl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较弱,只有在使用浓度达到100mg/L时缓蚀率才超过90%,不适合单独作为碳钢在中性介质中的缓蚀剂。钼酸钠与硝酸铈复配之后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在不同配比下的缓蚀率均超过90%。极化曲线显示钼酸钠和硝酸铈混合使用后碳钢的自腐蚀电位变化不大,可认为是一种混合型的缓蚀剂。   (5)在3.5%NaCl溶液中硝酸铈与葡萄糖酸钠混合使用后的缓蚀率均超过90%,对碳钢呈现出良好的缓蚀协同作用。碳钢的自腐蚀电位朝负方向移动,说明两种药剂同时使用时主要抑制电化学反应的阴极过程。扫描电镜显示硝酸铈与葡萄糖酸钠的同时使用能够有效抑制碳钢的局部腐蚀。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慢行交通“点”的理解基础上,重点从交叉口、过街设施、换乘枢纽、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点等构成慢行系统的“点”层入手,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五化”策略,旨在
本课题旨在是研究和探索白芥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柠檬酸合酶机制。实验采用土培法结合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在白芥幼苗期对白芥进行干旱处理。处理浓度设有10%、
日本血吸虫病仍然是流行于我国的人畜共患病之一,长期有效地控制病的流行有赖于高效安全疫苗的应用。因此,开发高效、安全、实用的抗血吸虫疫苗一直是血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论文将交通平衡理论及方法应用在城市多方式交通需求建模上,考虑了不同方式之间的竞争关系,构造了满足用户平衡条件的多方式交通需求分配的数学优化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的
会议
  云龙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东部重点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株洲市“一主四副”空间布局的副城之一。位于株洲与长沙之间,是长株潭城市群五大示范区中最具发展潜力地区。在
城市快速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空间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是构建绿色换乘网络的关键节点,实现城市轨道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
本文简要的概述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辛烷/水(或盐溶液)微乳液体系,利用微乳液方法制备出BaF2:Yb3+,Er3+、LaF3:Yb3+,E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交都市的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里程逐年增加.公交专用道的施划是为了提升公交运行速度,保障大多数人的通行效益,但如果设置不当将会造成道路资源浪费,加剧交
  设置公交专用道理论上将在空间、时间效益两个层面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益,但是跟踪多条路侧公交专用道的实际运行情况,发现实践与理论有一定差距。本文根据上海市路侧公交专用
传统轨道线路详细规划主要从轨道沿线土地用地、人口岗位覆盖规模、交通衔接要求、线路技术要求、工程与施工要求等因素确定线站位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出行时间作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