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具有簇集水疱,急性期疼痛较重,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止痛、免疫调节剂为主,目的在于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神经痛,但目前的治疗方案并不十分满意,很多患者的疗效依然不明显。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名家辈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方法丰富、辨证细致、用药灵活,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复发率较低,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前景广阔。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已日趋统一,临床多从肝、脾论治,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较公认的辨证分型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治疗从整体出发,清热解毒、利湿导滞、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可以加速皮疹愈合和神经恢复的进程,尤其是对于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效果确切,远期疗效好,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三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对带状疱疹的认识、治疗和研究概况。包括古代文献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探讨,从古到今名老中医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用药的特点,以及近十年来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第二篇为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对12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调查,掌握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受累神经以肋间神经为著,疼痛先于皮损出现占临床资料的较大比例,以及情志因素为主要诱发因素。并从中选取急性期带状疱疹68例,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为97.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痊愈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止痛=3.725,P<0.01,t止疱=2.139,t止痂=2.040,t痊愈=2.404,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7、14天红斑、水疱、渗出、疼痛四项统计指标中,两组神经痛评分始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疼痛未消退的患者进行28天的跟踪随访,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63%;对照组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总结段行武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进一步通过临床疗效的总结,研究段老师的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