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新颖的课题,它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形态,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以建立全新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相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既是创建低碳能源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之一,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先天失衡、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加之,这些年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环境资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当前的生态环境仍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节能减排,这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节能减排我们可以在实现低碳目标的同时,最大化的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相关技术的创新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需要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研究大部分仅局限于表面或者某一点研究,真正对我国节能减排发展进行深层的研究,进而提出系统性战略建议的还很少,尤其是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的,在国内目前的研究中还很少,所以该研究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在产业经济、技术创新、规制经济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国的节能减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等方法对节能减排的发展作了大量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为政府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建立节能减排长效综合机制,指导发展各项低碳创新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从而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提出许多具体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利用产业经济相关原理,从基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的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劳动力结构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等角度,分析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第二产业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而节能减排对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紧接着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清洁能源比例少;利用弹性系数法定量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健康的因素,经济效率降低,重工业发展特征相当明显,粗放型经济增长迹象逐渐显现,能源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而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又根据节能减排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提出发展节能减排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跟着,同样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与环境政策目标相背离。因此,我国应积极调整环境政策,出台环境经济政策解决环境问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而节能减排正是资源高效利用、最大化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综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上乘之选。其次,对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一开始,对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模式、措施及成效进行了总结;然后定量分析了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节能减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都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发展,此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完善的节能减排综合机制、没有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节能减排政策等也阻碍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借鉴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宏观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综合机制,保证节能减排长期有序开展;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以推动节能减排的深入开展:三是制定节能减排区域针对性措施,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再其次,本文通过建立节能减排过程的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节能减排过程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通过对纳什均衡的分析,给出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必须是多元化、综合性的,需要多种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全民参与的节能减排长效综合机制:政府应发挥其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要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综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做好规划指导,完善法规标准,制定相关推动政策,严格执法监督;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污染治理,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呼唤全民参与节能减排行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普及有关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从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做起。接着,本文从技术创新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选择和节能减排技术相关成本与投资的角度,着重阐述了技术创新如何成就低碳之路、如何推动节能减排,指出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发展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发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推力,没有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国既定的节能减排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低碳发展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说起。随后,本文对重点耗能行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等重点行业和产业中节能减排相关关键技术技术进行了阐述,使我们对具体技术有了详尽的认识。基于以上分析,又从创新推动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得出只有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成就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的结论,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最后,本文建立了C02排放预测模型和区域发展动态模型,再利用基于孟德尔遗传算法的Matlab2009a外挂SGALAB工具箱beta5008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各省(市、区)的CO2排放总量相差很大,总体上由西向东递增,形成了环渤海高排放地带、长三角高排放区、珠三角高排放区和能源强省高排放区域;整体排放强度的分布趋势表现出西北和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而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低的特征,东南—华南沿海一线的排放强度明显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高排放密度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长三角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排放密度低。在此基础上,借鉴绿色发展指数方法,综合考虑各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经济总量、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多因素的影响,对各地区的节能减排综合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东部地区的节能减排处于领先水平,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属于中等水平,而中部地区的节能减排水平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于各地在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同时,怎样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合本地区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完成节能减排工作既定目标,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我国各级政府和节能减排相关企业界提供了战略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