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稳定性的表征及其在水稻土成土过程中的变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它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通常纳米颗粒被定义为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尺寸小于100nm的材料。由于尺度效应,尺寸小于100nm的纳米颗粒往往具有着独特的性质。工程纳米颗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在土壤环境或水生环境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和影响已经被广泛地进行讨论。而从研究时间的角度来看,针对200~2000 nm天然胶体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工程纳米颗粒的研究。虽然针对工程纳米颗粒和天然胶体的各方面性质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针对100 nm尺度以下的天然胶体,即天然纳米颗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对中国地带性土壤中的天然纳米颗粒进行了提取,并对所提取的土壤纳米颗粒的性质、稳定性和环境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利用超声波分散和离心分离技术的纯物理手段,可以从辽宁(LN)、吉林(JL)、江西(JX)和海南(HN)四种土壤样品中非破坏性地提取出土壤纳米颗粒。动态光散射测得四种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别为90.0 nm(LN)、90.9 nm(JL)、82.8 nm(JX)和95.8 nm(HN),纳米颗粒粒径可以在长时间内(100天)保持稳定。纳米颗粒提取量随着超声能量的增长而增长,两者呈对数函数关系。在60 000 J的超声条件下,四种土壤样品的纳米颗粒提取率分别为0.51%(LN)、2.49%(JL)0.44%(JX)和 0.42%(HN)。使用 TEM、BET、FTIR 等方法对土壤天然纳米颗粒的性质进行了表征。(2)土壤天然纳米颗粒在特定电解质溶液中的聚沉情况比较可以直观地反映其稳定性的强弱。土壤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反映了纳米颗粒的聚沉情况。JL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NaCl 76.5 mM、CaCl2 1.15 mM和LaCl3 0.050 mM;LN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NaCl 140 mM、CaCl2 1.79 mM和LaCl30.055 mM;JX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NaCl 29.5 mM、CaCl2 0.744 mM和LaCl3 0.024 mM;HN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为NaCl 103 mM、CaCl2 1.89 mM和LaCl3 0.082 mM。土壤纳米颗粒的聚沉随电解质离子强度的增强而变得更加强烈;当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土壤纳米颗粒的聚沉达到最强。在相同的离子强度下,土壤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受价位较高的阳离子影响较大。根据DLVO理论的分析,粒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引力共同决定着粒子的聚沉动力学过程。DLVO理论可以解释土壤纳米颗粒的聚沉情况和稳定性排序。四种土壤纳米颗粒在真空中的哈梅克常数分别为6.99×10-20J(JL),5.16×10-20J(LN),4.47×10-20 J(HN)和 10.40×10-20J(JX)。(3)去除有机质组分和添加赤铁矿颗粒处理均会对纳米颗粒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去除有机质组分后JL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由NaC176.5 mM、CaCl2 1.15 mM 和 MgCl2 0.9 mM 降低到 NaCl 51.7 mM、CaCl2 0.70 mM 和 MgCl20.72 mM。HN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分别由NaCl 103 mM、CaCl2 1.89 mM和MgCl21.16mM 降低到 NaCl40.6mM、CaCl20.31mM和 MgCl20.33 mM。JL 纳米颗粒的临界聚沉浓度在添加赤铁矿后降低到了 NaCl 55.0 mM。通过DLVO理论的模拟,去除有机质组分和添加赤铁矿处理都能够降低土壤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强度,增强了纳米颗粒之间的范德华引力,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降低了土壤纳米颗粒的稳定性。(4)天然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极易发生粒径的增大和沉积。在通过饱和多孔介质后,JL纳米颗粒和HN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增大为110.2 nm和118.5 nm,两者的回收率分别为79%和89%。纳米颗粒的回收率和突破曲线与其自身的稳定性相关。电解质条件下的纳米颗粒更容易发生沉积,其回收率分别为42%和49%。纳米颗粒经过去有机质处理之后,其回收率降低为76%和60%,在过柱突破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拖尾和滞后现象。天然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突破与迁移的结果与之前稳定性表征的结果能够对应起来。纳米颗粒稳定性的改变是影响天然纳米颗粒迁移的结果的原因。(5)实验对慈溪地区围垦水稻土和土壤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表征。慈溪地区围垦水稻土和土壤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和规律性。由于土壤的脱盐作用,土壤纳米颗粒的含量在耕作过程中明显增加,与耕作年限呈正相关,并在深层土壤产生积累。在长期围垦耕作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与所对应的土壤纳米颗粒性质发生的变化相似。同时基于土壤纳米颗粒性质变化和土壤自身性质变化,可以将成土过程进行划分。基于土壤纳米颗粒性质变化对比土壤自身性质的成土过程划分基本一致,但在表层土壤中有一定的滞后,整个成土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50年内、50~700年、700~1000年三个阶段。土壤纳米颗粒作为土壤的纳米尺度组分,表现出了解释、表征土壤变化的过程的潜力。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高速公路上的绿化设计规划以及绿植的养护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速公路因城区的道路不同,具有速度快、通行能力大等特点,可直接影响到道
饮马河作为松花江重要支流,目前受到流域内面源污染的影响,水质每况愈下。持续恶化的水质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流域内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持续的破坏,并且对
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土壤微生物间的基因交流是提高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土壤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遗传信息基础。随着遗传工程微生物向土壤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仍然是一种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广、与很多疾病相关的细菌感染,最新的京都共识更是首次将H.pylori感染胃炎定义为传染性疾病。本文从传染性疾病的角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结点城市,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强省。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多年来持续研究盛唐文化,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学术团体,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内容覆盖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指导意见、农村电子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国人封建的“天下观”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一个过程。回族由传统的“天下观”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始于辛亥革命时期,表现为萌芽状态,经历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