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老年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因龋病、牙周病等因素导致牙列缺损或缺失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对于天然牙缺失较多的患者,在进行义齿修复过程中如何保证义齿具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是修复临床工作的难点。当患者牙列中仅存留个别残根、残冠时,为了增加义齿的固位和稳定,可以在口内余留的基牙上粘接衔铁,在义齿组织面粘接磁铁,利用磁性材料间的磁力进行磁性附着体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磁性附着体全口覆盖义齿是由覆盖基牙、磁性附着体、全口义齿、粘膜和牙槽骨共同组成的力学系统。在正常咀嚼过程中,咬合力通过“义齿-附着体-基牙”和“义齿基托-粘膜-牙槽骨组织”两条路径传至颌骨组织。覆盖基牙承担适当的咬合力刺激,可以促进基牙牙周组织的改建,维持基牙牙周组织的健康;若基牙承担较大的咬合力,会造成牙周组织创伤,出现牙槽骨的吸收。有研究报道和我们临床工作中也发现,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使用一段时间后,咬合力分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牙牙槽骨密度及高度也会出现改变。但关于咬合力分布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报道。为了分析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咬合力分布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本研究对戴用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1~2年的85名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观察咬合力分布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32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检查义齿咬合力分布的变化,并对咬合力分布不合理的患者进行咬合力调整,观察咬合力调整对基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修复以及基牙健康的维护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本实验包括两个部分:1.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患者临床回访研究为了调查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的修复效果,分析咬合力分布对基牙牙槽骨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行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修复1~2年的85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检查基牙牙周组织情况,用T-Scan III测定义齿咬合力的分布,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实验结果表明:(1)85例患者对义齿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义齿的固位、稳定和咀嚼等修复效果均达到了80%以上的满意度;(2)基牙牙周检查发现约90%的覆盖基牙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及牙周袋深度(PD)检查正常;(3)义齿使用一段时间后,基牙根颈1/3处牙槽骨密度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单侧附着体固位义齿的基牙牙槽骨密度下降更明显;而牙槽骨丧失高度则无明显差异;(4)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咬合力分布不均衡,前牙区高于后牙区;单侧附着体固位的义齿,基牙与基牙侧咬合力明显高于对侧;而双侧附着体固位的义齿,义齿左右侧咬合力则无明显差别;(5)基牙区域咬合力的大小与基牙牙槽骨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随着基牙咬合力增大,基牙牙槽骨密度呈现下降趋势。2.咬合力调整对基牙与牙周组织的影响从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咬合力分布对基牙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基牙咬合力的增大,基牙牙槽骨密度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为了进一步探索咬合力的调整对基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通过对32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T-ScanⅢ测定义齿咬合力的分布并对咬合力分布不合理的患者进行咬合力的调整,观察咬合力调整过程中基牙牙周组织的改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修复后第3、6、12个月定期咬合测定和调整,保证咬合力在义齿前后、左右分布平衡,对于义齿左右侧咬合力相差大于20%,前牙区咬合力高于30%,基牙咬合力高于15%的患者进行咬合力调整,结果发现基牙牙周组织检查(PLI、GI与PD)与修复时无明显改变,而且基牙牙槽骨高度未见减低,根颈1/3处牙槽骨密度也无明显下降。结论:1.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具有良好固位和稳定的修复效果,而且临床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覆盖基牙的卫生指数、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正常,基牙牙周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2.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使用一段时间后,义齿咬合力的分布会发生改变,造成义齿咬合力分布不平衡,前牙区咬合力高于后牙区,在单侧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中,基牙与基牙侧咬合力明显高于对侧;而双侧磁性附着体固位的全口覆盖义齿中,左右侧与左右侧基牙咬合力无明显区别。3.基牙咬合力的大小与基牙根颈1/3处牙槽骨密度下降相关,即随着基牙咬合力增大,基牙根颈1/3处牙槽骨密度逐渐下降。4.通过定期调整咬合力的分布,基牙根颈1/3处牙槽骨密度和基牙牙槽骨高度未出现明显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基牙牙槽骨出现吸收。总结,在义齿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测定义齿咬合力的分布,并对基牙处咬合力过大的义齿进行咬合调整,必要时进行义齿重衬,使咬合力分布更均匀,防止造成基牙牙槽骨密度下降,从而维护基牙牙周的健康,延长义齿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