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藜科植物在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机制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自然环境模拟环境和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等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五种藜科植物:滨藜属滨藜(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地肤属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 (Pallas) C.A. Mey.)、藜属藜(Chenopodium album L.)、藜属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藜属细叶藜(Chenopodium stenophyllum Koidz.)在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变化机制。显微观察和生物统计分析结果均表明:晶体、同化组织、贮水结构、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角质层等保水结构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胁迫关系密切;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能提高植物对干旱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降低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程度。晶体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胁迫的典型演化特征。晶体数量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成正相关;晶体数量随干旱环境胁迫程度、胁迫时间和生长时间成正相关;晶体聚集部位随茎、叶、根依次递减,并且根一般不存在晶体。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使晶体数量相对减少。以同化组织为代表的光合结构的增强,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植物体叶肉同化组织的加强;茎同化组织的增多;气孔数目的增加;叶脉“花环形”维管束鞘的存在。发达的贮水结构、输导组织、和角质层等也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适应性变化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植物体营养器官中薄壁组织占明显优势;输导组织具有发达的木质部或异型维管组织;植物体气生部分角质层发达。植物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是植物颉颃干旱逆境的标志性特征。利用植物结构适应性变化特征,可用于耐旱植物的筛选,对干旱地区土壤的有效利用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以融资约束为切入点,分析了财务柔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由于效用的随机性、模糊性及质上的相异性特点,无论是基数效用分析还是序数效用分析,都是不能成立的。用边际成本解释价格,归结为用价格解释价格,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可见西方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推进,为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切实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这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的发展与建设小
通过工程实践及实例对公路桥梁伸缩缝的破坏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桥梁伸缩缝破坏的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对98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基础资料收集整合并设为研究对象,参照区组随机设计原则划分本组患者为两组,即参照组49例、
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了三轴水泥搅拌桩技术要求、施工难点及施工方法。既有效地阻滞了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又充分利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改良基坑边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