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自然环境模拟环境和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等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五种藜科植物:滨藜属滨藜(Atriplex patens (Litv.) Iljin.)、地肤属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 (Pallas) C.A. Mey.)、藜属藜(Chenopodium album L.)、藜属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藜属细叶藜(Chenopodium stenophyllum Koidz.)在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变化机制。显微观察和生物统计分析结果均表明:晶体、同化组织、贮水结构、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角质层等保水结构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胁迫关系密切;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能提高植物对干旱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降低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程度。晶体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胁迫的典型演化特征。晶体数量与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成正相关;晶体数量随干旱环境胁迫程度、胁迫时间和生长时间成正相关;晶体聚集部位随茎、叶、根依次递减,并且根一般不存在晶体。加入抗ROS自由基活性物质使晶体数量相对减少。以同化组织为代表的光合结构的增强,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植物体叶肉同化组织的加强;茎同化组织的增多;气孔数目的增加;叶脉“花环形”维管束鞘的存在。发达的贮水结构、输导组织、和角质层等也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适应性变化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植物体营养器官中薄壁组织占明显优势;输导组织具有发达的木质部或异型维管组织;植物体气生部分角质层发达。植物干旱环境胁迫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是植物颉颃干旱逆境的标志性特征。利用植物结构适应性变化特征,可用于耐旱植物的筛选,对干旱地区土壤的有效利用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