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物质被大量广泛地使用,在油类的储存以及运移过程中因原油泄漏而产生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油类物质泄漏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治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原位生物修复方法由于具有经济、不产生二次污染、降解彻底、能够大面积治理污染、操作较为简单、人类接触污染物的时间短、不会改变土壤结构、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小、能够降解化合物的种类多等诸多优点,使其在石油类污染物降解中得以推广应用。目前,在国外已经有相当数量实际工程应用,而在国内只有少数的报道。本文针对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中所涉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针对柴油污染土壤治理问题,以柴油作为唯一碳源选育、驯化微生物,得到了对柴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混合菌种。通过对微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得到了温度、底物浓度及pH值对微生物降解能力的影响,并计算得到了米氏常数,为后一步的降解模型做了准备。
2.对所研究的土壤进行取样及测定,得到了土壤的渗透率、密度、颗粒粒径等特性参数。
3.在自行搭建的带顶置渗透廊及下置式通风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台上进行了柴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改变通入的气体流量及渗透廊中的水位高度调节土壤中的水含量,从而研究柴油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柴油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污染物被微生物所降解。在26天之后降解效率可达到60%左右。在质量含水量为15%~20%时,柴油污染物在实验段的上部即被微生物降解而不会下渗到土壤表层40cm以下,从而减小了污染深度。在渗透廊液位高度相同时,较大气体流量下土壤中残留的柴油含量较大。而在相同气体流量时,较大渗透廊液位高度下土壤中残留的柴油含量较低。
4.在毛细管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氧气及污染物浓度限制的微生物降解柴油的理论模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沿液膜厚度增加的方向,柴油含量越来越低,随着液膜厚度的进一步增加,柴油含量变化趋势较小,说明底物浓度过低不利于微生物的降解。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柴油的降解效率略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