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觉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呈现出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与过程性等特征,使得它在各学科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并迅速推广开来。本人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经济、文化发达,教育观念先进,硬件设施良好的沿海城市及重点中学开展。这些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好,学生素质高而很容易取得成绩,至于如何在各方面条件都较落后的郊区普通中学尤其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却少有文章提及。因此本人对如何在普通中学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选取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时间为2002年3月至2002年5月共三个月时间。实验方法采取自然实验法。在遵循实验原则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在课余时间结合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本实验在收集资料,文献探讨之后拟定实验计划,并实施实验前测。前测结果如下: 测试问卷中,除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交往能力问卷由文献中摘录外,合作能力测试问卷系由本人编制而成。 三个月教育实验之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施实验后测。后测结果如下: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种能力发展评定结果(%)—— 除四种能力的测评结果外,对学绩测试的前测和后测结果也进行了对比,生物考试成绩统计表如下: 实验班和对照班生物考试成绩统计表(%)—— 通过对实验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可看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所测的各种能力水平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学绩成绩的优秀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班。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普通中学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研究性学习确实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以及学生成绩均有一定的作用。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本人在如下方面有一定创新: 1.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余时间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中,双管齐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1)创设环境,树立信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需要教师在平常和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为此,本人首先注重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应注重增强学生信心,使他们感到创新并不是难事。创新从广义上讲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己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因此,学生的积极学习,独立思考,别出心裁地提出合乎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和新方法都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努力使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诱导他们创新能力的产生与提高。例如:使用直观教具,进行知识迁移, 二且 \ /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等等。 (2)挖掘教材,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并强化生物学思维能力。另外,还积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善于从多侧面,多渠道搜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等等。 门)深化知识,拓宽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靠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创造能力是不够的,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需要查阅大量的杂志、书籍,并上网查询有关内容,无形中便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得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调查和研究,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积极的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本人坚持采用鼓励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这样,学生在方方面面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3.在各种能力的综合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认知力,较强的分析判断,综合归纳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