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 结合高原训练负荷特征探讨我国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丰富我国铁人三项高原运动训练理论。 2研究方法: 以备战仁川亚运会和里约奥运会的12名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日常训练地点,将其分为平原组(平原运动员)和高原组(高原运动员),每组各6名。在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体成分、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血常规、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睾酮(T)、皮质醇(C)、血清铁蛋白(SF)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运动员训练负荷及完成情况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及训练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研究结果: 3.1第一周期平原组运动员体重、体脂百分比、安静心率、WBC明显高于高原组(P<0.01),RBC、Hb、HCT、SF明显低于高原组(P<0.05),其它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3.2经过8周训练,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与第1周相比,平原组明显升高的有:Spo2(2.12%↑)、RBC(9.14%↑)、HCT(6.67%↑),明显下降的有:安静心率(24.69%↓)、MCH(5.93%↓)、MCHC(3.67%↓)、CK(47.08%↓)、T(15.00%↓);高原组明显升高的有:RBC(5.59%↑)、HCT(6.38%↑),明显下降的有:MCH(2.58%↓)、MCHC(3.44%↓)、CK(66.04%↓)、T(9.89%↓),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 3.3第二周期高原组运动员在24周高原训练中,各项指标均随不同阶段训练计划的改变而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经过24周训练后,各项指标与初始水平相比,C明显升高(28.86%↑),而BUN、T和T/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16.87%↓、16.12%↓、34.85%↓),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 4结论: 4.1第一周期高原训练平原组SF和红细胞系等指标低于高原组,说明两组运动员氧转运系统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存在差异。 4.2第一周期高原训练使两组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说明两组运动员能够适应本周期的训练安排;而且指标的变化反映两组运动员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平原组对高原训练更加敏感,身体机能的改善程度大于高原组。 4.3第二周期高原组身体机能指标随不同阶段的训练情况产生适应性变化,经过24周高原训练后,仅T和T/C水平显著降低,C水平显著升高,其它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说明本周期高原训练有效改善了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