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娅·欧芝克《异物》与亨利·詹姆斯《使节》的互文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tacy_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西娅·欧芝克(Cynthia Ozick,192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女性作家,至今已有六部长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集和七部散文集。不同于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等犹太作家,欧芝克以其作品中鲜明的犹太意识著称。她的女性身份也给了她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视角。提起欧芝克,就不得不提及文学大师亨利·詹姆斯。欧芝克对大师的尊崇始于青年时期,她的硕士论文以詹姆斯为研究对象,其首部长篇小说《信任》(Trust,1966)是对前辈的致敬之作。她非常敬重詹姆斯,但也困于随之而来的“影响的焦虑”。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欧芝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摆脱大师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否认它,而是积极地直面这种影响。在许多作品中,欧芝克思索着她与大师的关系,并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在最近的一部小说《异物》(Foreign Bodies,2010)中,欧芝克重访了詹姆斯最杰出的作品《使节》(The Ambassadors,1903),两部小说的平行关系使得从互文性角度研究它们成为可能。本文意图在互文性的框架下研究辛西娅·欧芝克的小说《异物》,将之与亨利·詹姆斯的《使节》进行比较。该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包括作者介绍、文献综述,两部小说的简介和互文性理论的介绍。第二章分析了《异物》是对《使节》的犹太礼拜式重写,通过文本细读,着重探讨两者在主题上的异同。《使节》展现了文化匮乏的美国人如何在欧洲大陆找到文化根基,《异物》探讨的是美国犹太裔在非犹太人为主的社会中迷失身份,却在欧洲大陆重拾犹太性的故事。第三章分析了欧芝克小说相对詹姆斯原文本来说,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价值观。文中的三位女性皆摆脱了男性的压制,实现了自我,获得了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地位。第四章分析了《异物》是欧芝克对詹姆斯小说的后现代主义重写,尤其从文体、叙述和技巧角度进行互文性分析,展现出其后现代特色。第五章则是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归纳了从互文性角度研究该作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雷霆超的《吃一碗茶》出版于1961年,是第一部把故事背景放置在美籍华人生活中的亚裔美国小说。小说对二战后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会真实生动的描写使得它成为亚裔美国文学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叙述者和他的好朋友被送到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山区进行劳动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罗爱上了山村里老裁缝的女
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模式,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其源头是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主要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