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阴山山脉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蛮汗山的山地草原进行了研究,采用样方法对30个山地草原群落样地和其54个周边群落样地的群落结构和植物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将山地草原与地带性草原在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活型以及水分生态型进行比较,以及山地草原和其周边植被关于不同地形因子之间的的水分生态型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了山地草原群落的性质和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山地草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与前苏联科学家E.M.拉甫林科所描述的草原定义相符合,还具有群落学证据。(2)山地草原与地带性草原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带性草原是分布于半干旱区显域生境的平原或高原,属于水平地带性植被;而山地草原主要分布于相对高差较大的山地,在以基带为荒漠或荒漠草原的干旱区,其是山地植被垂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垂直地带性植被,而在以基带为典型草原的半干旱地区,其不属于山地植被垂直结构的组成成分。(3)山地草原的形成是受到山外区域气候的影响,其主导因子是距山外基带的距离、山体的开敞度以及相对坡度。本文将山外区域气候的对山体影响大小用深山度来表示,并与三个主导因子建立了较好的回归模型,Y=-0.005X1++0.037X2+0.001X3(R2=0.63*),其中其中Y表示深山度,X1表示距山外距离,X2表示山体开敞度,X3表示相对坡度。(4)因山地草原的客观存在,导致垂直地带性理论受到破坏。然而当山体的深山效应达到一定强度时,其受到区域气候影响足够小,此时山地垂直带谱才表现完整。因此,本文在以往山地垂直带谱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三维的山地垂直带谱理论,三维即:阴坡,阳坡和深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