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山水画写生都伴随着中国画创作的发展并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着改变。19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演进基本分为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黄宾虹、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主张笔墨回归传统,追求在传统的笔墨表达中寻找真实的自然。另一种是以林风眠、徐悲鸿为主要人物的引入西方严谨写实体系来表现和描绘客观的现实。他们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同时回归自然,并以西方写实主义的模式探寻中西融合的路径。但无论怎样二者都把写生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中国画在写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落墨写生的出现既与速写、素描写生进行创作整理的方式不同,也与传统的游山观水,目识心记的默画不同,现场落墨写生是将绘画的整个过程植入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将自然的变化和时空的转换注入画者的情感体验,使其画面少了一些经验的承袭,多了些真实的触动。现场落墨写生要求画者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直接用水墨材料对物象进行描绘,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画面。这需要调动作者的全方位的感受,包括对地理环境,气候变换,人文风俗的感触等,它是对整个自然生态的全方位的触摸,在此基础上进行意境的体会与提炼,并选择具有其形式特点和特殊美感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创造出映射内心的意境。现场落墨写生需画者具有对传统笔墨的运用与转换的能力,能将传统笔墨的技法通过对对象现场的感悟,进行符合笔墨规律的转换。笔墨的施展应当从属于现场的视觉感受,包含位置经营和构思构图,在这种情况下笔墨方式势必呈现出与传统笔墨的差异与不同。“外师造化、随机应变”即主体在感受对象时,需随着对象在的不同气候、不同地点、不同时节的条件下的不同状态而发生变化,无论写生的笔墨还是构图方式都应该从属于现场的视觉感受,即“随机应变”。现代画家的现场落墨写生与古人所强调的的“中得心源”虽有共同之处。但“随机应变”更强化出当代画家对于对象的认识不再是单一固定的感受,而是根据对象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对主体造成的多样情绪的独特感受。现场落墨写生拓展了表现题材,丰富了艺术语言,在写生对象的选择与笔墨研究的基础之上,更强化个人的现场体验与现场的笔墨表达。其内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丰富,现场落墨写生既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也是自我情感的升华。现场落墨写生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创作,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