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运用社会评价及治理、公众参与阶梯、知信行及计划行为等前沿理论,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辨析涉及公众的相关概念,界定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内涵;在自行设计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掌握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认知、行为意愿水平,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为激活和开发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治理路径和策略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地处东部有着南北文化差异的浙江省杭州和江苏省连云港两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共四所三甲医院及附近辖区,采用偶遇抽样法对1075名公民进行了拦截式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0.0.AMO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问卷信度,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效度;借鉴满意度五等级赋权计算法及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认知及意愿情况;秩和检验法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认知及意愿的差异;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认知、意愿的影响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法验证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众参与社会评价的认知、意愿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的相互逻辑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本研究测量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均在0.890以上,且问卷总体Cronbach’s a系数为0.962,KMO值为0.952,P<0.001,各测量条目在所对应维度上的总方差解释率均高于60%;(2)1075名调查对象中,科学筛选出公众766人(占71.26%),处在第一、二、三阶梯的公众分别为445人(占41.39%)、144人(占13.39%)、177人(占16.47%);(3)调查对象的认知率为63.38%,公众的认知率为66.72%,一二三阶梯公众的认知率分别为64.55%、67.18%、71.80%;(4)调查对象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不同方式的意愿率为70.70%,公众参与方式的意愿率为73.43%,一二三阶梯公众的方式意愿率分别为71.10%、73.73%、79.03%;调查对象参与不同评价内容的意愿率为70.44%,公众参与内容意愿率为73.10%,一二三阶梯公众的意愿率分别为70.03%、74.08%、80%;(5)公众对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认知、意愿情况在年龄、学历、职业及阶梯分布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01);(6)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三要素,对评价方式意愿的路径系数依次为0.494、-0.168和0.290,对评价内容意愿的路径系数依次为0.520、-0.114和0.258;认知对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20、0.420、0.302,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01),认知对评价方式及内容意愿两条路径的P值分别为0.917、0.228,均大于0.05;经进一步对各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发现,认知通过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评价方式意愿的间接效应依次为0.257、-0.071、0.088,对内容意愿的间接效应依次为0.270、-0.048、0.078;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的,.值为0.514(P<0.01),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的r值为0.397(P<0.01),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的r值为0.603(P<0.01)。研究结论:(1)自行设计的《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认知及意愿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对公众参与认知、意愿的测量和解释;(2)调查两样本城市调查对象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仍处在以“信息接受”为特征的较低第一阶梯水平;(3)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的意愿较高,但认知水平偏低,理性参与意识及能力有待加强和开发;(4)18-44周岁、越高学历、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公众人群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认知、意愿的水平较高;(5)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意愿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意愿的影响较弱且呈负相关;认知对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有直接正向影响,对公众参与意愿无直接影响,主要通过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意愿产生间接促进效应;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两两间具有正相关关系。(6)建议政府深化公立医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建立公共医疗事务管理的委托代理及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医疗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规范化制度建设,引导公共媒体舆论宣传、舆情回应以提高公众认知度,激活和开发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公立医院的外部评价监督及治理作用;公立医院自觉理性接受来自公众的社会评价与监督治理以及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推进医务社会工作者、社会观察员及监督员等公众资源协同参与其建设;社会专业组织需发挥其社会第三方及专业权威优势,为公众搭建医疗信息、专业知识及技术指导等培训与交流平台,加强公众理性认知及参与能力建设;公共媒体应制作公共医疗政策的讨论或认知性宣教节目,构建客观公正权威发布社会评价结果及公众参与治理的交流和互动平台,引导舆论导向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民认知水平及促进参与能力;公众应自觉增强拥有生命健康权以及对政府举办公立医院供给公共医疗活动属性和参与权、监督权等认知能力,并获得有效的态度转变和知觉行为控制改进,以提高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