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方式逐渐发展到了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在产品内贸易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生产,通过将生产环节进行分割,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再独享比较优势,而是以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参与到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并在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处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其技术资本优势,从事产品的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营销,它们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并获得高的附加值;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其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从事产业链低端环节的生产,如产品的组装加工,因而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出口了大量的高技术产品,这种逆比较优势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及顺差的指数化、“爆炸式”增长现象,然后从垂直专业化的角度解释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通过测算,我们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由1995年的0.169增长到了2005年的0.424,即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投入品的比例上升了150.89%,结合出口品中42.4%的国外增加值份额,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充分地解释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快速膨胀。出口规模的总量统计无法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工地位,因此我们确定了两个新的指标:高技术出口品的国内增加值率和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我们除了观察其绝对值的大小外,更关注其增长率或下降率的大小并且进行了国际比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上,但相比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太大;高技术产品单位出口的完全国内增加值逐年降低,而且降低的速度在加快,与发达国家差距增大的趋势也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发展不容乐观。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所获得的贸易收益也较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中国政府公布的1995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从要素禀赋、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交易费用四个角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要素禀赋的优化和技术的进步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规模经济与国内增加值率的显著负相关说明,高技术产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对垂直分工程度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交易费用对出口品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较小,其正向影响说明交易费用的上升阻碍了国际垂直分工的进行,使出口的产品只能更多地使用国内投入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也是间接的。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对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资金流向;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三是制定激励政策,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