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吸收能力与后发企业跨国并购绩效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国际化潮流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纷纷通过跨国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以寻求先进技术和战略资产。针对后发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文献相比于针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来说寥寥无几,但它们在进行海外并购时缺乏经验,会面临来自东道国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环境的重大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会受到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01-2017年中国企业进行的256起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以及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了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后发企业跨国并购短期绩效,长期绩效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公司内部的吸收能力会对制度环境和这些绩效维度之间的关系产生何种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正式制度距离对后发企业跨国并购的短期绩效和创新绩效会产生负向影响,但它对并购的长期绩效影响不显著;而非正式制度距离和企业跨国并购的长期绩效和创新绩效则呈现“U”型关系,但它对并购短期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此外,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能够缓和非正式制度距离对长期绩效和创新绩效的“U”型影响。基于此,本文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考虑到正式制度距离与母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短期绩效和创新绩效均称负向相关关系,我们建议后发国家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可选择制度距离与母国较小的东道国进行实践,积累经验;同时,在进入制度距离大的国家进行跨国并购活动之前,可先选择比较温和的进入方式,并且充分学习东道国制度规范,对其深入了解后再详细计划。二是考虑到文化距离与母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长期绩效和创新绩效的“U”型关系,意味着文化距离是一把“双刃剑”,后发企业可估算文化距离在何值时,跨国并购的创新绩效为较优,并根据估算选择最合适的文化距离的国家进行跨国并购;此外,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化距离大的国家可能存在更多的创新观念和解决方案,能够带来更大的创新产出,因此后发企业应把握好机遇,融入东道国文化氛围,减少文化冲突。最后,由于企业的吸收能力能够对制度距离的消极影响有削弱作用,后发企业应当在制定跨国并购计划时,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提高吸收能力,从而对跨国并购的短期、长期和创新产出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制度理论,吸收能力理论和信号理论,将企业内外影响绩效的因素结合起来,从短期绩效,长期绩效以及创新绩效研究了制度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避开了先前研究只讨论某一方面绩效的缺陷,更加全面与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毫针焠刺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毫针焠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作为四大重点领域之一的区域性批发市场遵循“撤市外迁”与“原地转型”相结合的疏解原则,5年来累计疏解市场580多家。在疏解硬性指标完成的背后,存在承接地平台同质化竞争、商户回流、转型缓慢等问题。可见,虽然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批发业已成为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在天津和河北选择产业承接地尚存较大争议。因此,准确把握京津冀批发业发展概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