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学术界对“德育何为”这一问题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与西方通行的德育概念相较,中国学校德育存在着明显的泛化现象。对德育形式的过度重视和德育内容的不断“泛化”,使得当下中国高校德育出现了“重、轻、难”三者交织的困境。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回归对“德育”本身的沉思,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话语分析”与社会学的方法探寻“德育何以可能”之“道”。通过以话语分析为中心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中国高校德育问题的实质。理性主义、权威主义、认知主义构成了当下中国高校德育模式的三种倾向。此三种倾向明显具有西方“现代道德”的烙印。审视西方“现代道德”的形成以及“自身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可以洞悉中国德育的理论根源与依据。以立德树人为鹄的中国传统哲学,或许可以提供另一种德育的可能。以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为进入的路径,来探讨解决当下中国高校德育问题的“中国模式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既不失于“狭”,又不流于“泛”,而是回到关注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本身,从而为当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提供可行的理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