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瘤胃液发酵过程优化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mh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能源的日益紧缺以及利用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生物质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废物中的玉米秸秆由于其不仅容易获得而且年产量大成为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原料。玉米秸秆的主要组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者之间的复杂结构严重限制了玉米秸秆的利用。因此,提高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对于生产生物质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反刍动物由于其瘤胃中丰富的瘤胃微生物存在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本研究将瘤胃液发酵应用于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探讨不同底物浓度的玉米秸秆在瘤胃液发酵过程中的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多级瘤胃液发酵对玉米秸秆降解的提高。同时,对体外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瘤胃液发酵的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发酵液相与发酵固相分别作为接种物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以期能够使得瘤胃微生物长期保持活性,提高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选用不同底物浓度的玉米秸秆进行瘤胃液发酵,研究玉米秸秆的瘤胃液发酵效果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瘤胃液发酵可应用于高浓度玉米秸秆的高效发酵,10%(w/v)固含量玉米秸秆72 h发酵产生的VFA浓度达到13271 mg/L。通过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发现,纤维素酶在水解过程中首先吸附在底物上,促进底物的水解,但是底物浓度较高时,发酵系统p H的降低和VFA积累会对酶活性造成抑制作用。瘤胃液发酵后玉米秸秆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结晶度下降、比表面积增加,FTIR图谱结果显示主要是半纤维素得到降解。模拟反刍过程,采用瘤胃液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多级处理,结果表明虽然在第一级发酵(Stage 1)发酵效果最好,但是多级发酵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程度,尤其是能够促进高固含量(10%(w/v))玉米秸秆的降解。经过Stage 2和Stage 3的瘤胃液发酵,Stage 4的发酵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在Stage 4发酵中,10%(w/v)固含量玉米秸秆产生的VFA从Stage 3中不足1000 mg/L上升到5710.5 mg/L。与单级发酵相比,多级瘤胃液发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提高了82%。通过对多级瘤胃液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在液相与固相中的分布研究发现,在Stage 1中,固相中吸附的纤维素酶活比液相中高,但在其他三个发酵阶段固相与液相中酶活相差不多,进一步表明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的高效水解与其在底物上的吸附有密切联系。玉米秸秆结构在多级发酵中发生较大变化,Stage 1中主要为半纤维素的降解,而后续的多级发酵过程中主要为纤维素的降解。以发酵物作为接种物循环对玉米秸秆进行瘤胃液发酵,同时研究体外瘤胃液发酵过程中瘤胃微生物的群落演替。结果表明,以发酵物作为接种物,微生物的发酵能力逐渐下降,其丰度与多样性也都降低。瘤胃细菌中,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在瘤胃液循环发酵过程中,从发酵物第二次循环使用(Fermentation 2,F2)开始其相对丰度增加,成为主要优势菌。Ruminococcus(瘤胃球菌属)随着发酵物循环使用的进行,其丰度显著降低或消失。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从发酵物第四次循环使用(F4)起,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原始瘤胃液相比开始出现显著差异;从发酵物第五次循环使用(F5)起,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对玉米秸秆瘤胃液发酵后发酵液相与固相中的微生物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瘤胃液发酵后发酵液相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比发酵固相稍高。将发酵液相分别经过p H调节、瘤胃微生物分离、与新鲜瘤胃液混合等处理后作为厌氧发酵的接种物,发酵固相按照10%、20%、30%比例分别作为厌氧发酵的接种物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研究发酵液相与发酵固相发酵玉米秸秆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p H调节至中性的发酵液相和30%发酵固相作为接种物具有较好的发酵效果,玉米秸秆发酵产生VFA浓度分别为4790.25 mg/L与5503.49 mg/L,与新鲜瘤胃液的发酵能力相当。发酵液相与发酵固相分别作为接种物进行玉米秸秆发酵后,以经p H调节发酵液相为接种物的系统中Bacillus(芽孢杆菌属)所占比例比较高,而以30%发酵固相为接种物的系统中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所占比例较高。发酵液相与固相都能够作为发酵物进行再次利用,但是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大气气溶胶作为大气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空间光通信、光遥感等众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光散射特性来实现对大气环境的测量与监测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携带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涡旋光束由于具有空心环状光强分布与螺旋形相位波前而在激光通信与激光雷达遥感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探究涡旋光束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滇西地区是我国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断裂带交叉分布、地形多样、地震频发、地质构造复杂,许多学者对滇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深部探测研究工作,利用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展示该区域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洱源地震发生前后,地球物理学者对该地区及其邻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结果。然而,由于地震资料的限制,现有的研究结果尚未对洱源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结构进行小尺度的精细速度结构研
医学成像技术逐渐成熟,这使医学影像信息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计算机辅助诊断中。在阿尔兹海默病(AD)分类问题的研究中,基于医学影像对AD患者进行分类预测已经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与医生临床诊断和量表评估等方式相比,准确的AD预测模型可以极大地节省人力与物力成本。不过,以往的AD分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输入数据进行大量且复杂的预处理过程,这些预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额外的开销;基于模板划
氧化铝生产过程结疤一直是制约氧化铝工业发展的难题之一,目前对结疤的研究集中在防治及清理上,而对其利用却鲜有报道。钙钛矿结疤大量产生于高压溶出加热压煮器内壁,具有含钛高、含稀土元素高、杂质少的特点。本文选择贵州某氧化铝代表企业的钙钛矿结疤为研究对象,从其矿物学研究出发,对钛与稀土元素在硫酸体系下的溶出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溶出机理,为钙钛矿结疤的回收利用及氧化铝生产高压溶出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钙钛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与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国内保险业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而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公司也产生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从保险公司的历
目前,三维人脸重建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中通过单幅图像进行三维人脸重建的方法由于运算速度快,受其他因素影响小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方法。本文在现有方法基础上,采用改进的3DMM方法和SFS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生成一种从粗糙到精细的三维人脸重建模型。首先,选取AFLW人脸数据库中的部分图像作为本文的人脸数据集。对于输入的图像,通过Haar级联器的方法对人脸位置进行确认;为了提取更多的人脸几何细节信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能源的短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电源(DG)作为灵活、绿色、高效的发电技术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DG高渗透率接入电网使得传统配电网由单向无源电网转变为双向的有源电网,为了适应DG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传统的被动配电网正在向主动配电网(ADN)转变。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和DG渗透率的提高,ADN规划成为了新的研究焦点。本文针对ADN网架规划求解算法及模型展开研究
自由立体显示技术是三维显示技术中最具商业潜力的方向之一。但一方面,由于生成用于自由立体显示的多视点图所需的渲染计算量较大,生成速率较低,所以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当自由立体显示器中常用的光栅等周期性光学元件与液晶显示器的发光单元等周期性结构互相重叠时,显示系统整体会产生摩尔纹,影响显示效果。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使用光线跟踪技术对三维内容生成进行了加速,并对摩尔纹进行了仿真。为了
2015年“斗鱼案”引发一系列争议,当时法院判决网络游戏运行画面不构成作品,因为画面不具有独创和复制性。此外,在“奇迹MU案”和“梦幻西游2案”中,法院直接认定游戏画面为
由于全球变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聚集到了生物质转化上,希望将生物质高效地转化为燃油或者其它高附加值的平台化合物。生物质基2,5-呋喃二甲酸(2,5-FDCA)应用前景广泛,与乙二醇聚合可以制得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PEF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聚酯可以用于食品包装、薄膜等行业。2,5-FDCA目前主要由5-羟甲基糠醛(5-HMF)氧化而得,5-HMF反应活性高、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