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翻译界对戏剧翻译所作的研究为数不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戏剧的两大属性——可表演性和文化附载性的并存,导致了戏剧翻译中的一对矛盾:适应舞台演出的改变与文化特征的忠实传递。研究并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务之急。而理论界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和研究却严重不足。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本文拟从功能角度出发考察这一矛盾,以目的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详尽分析英若诚所译的话剧《茶馆》,认为以“目的”为中心的方法对研究和解决戏剧翻译中的矛盾行之有效。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同时蕴涵着文化特质。因而戏剧翻译也应将这两方面考虑在内:既要保证译语文化环境中的可表演性,也要传递源语文化的典型特征。于是,为适应舞台演出而作的改变与文化信息的传递就成为戏剧翻译中的一对典型矛盾。作者认为,只有对翻译目的进行准确界定,译者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矛盾,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剧本翻译。为了验证目的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运用该理论对英若诚的话剧《茶馆》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以期从其成功的翻译实践中找到有益启示。 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对戏剧翻译进行概述,界定戏剧的概念,总结戏剧语言的特征,指出戏剧翻译中的矛盾,并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介绍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及主要概念,并阐明了该理论对戏剧翻译的意义。第三章介绍话剧《茶馆》的作者、译文及译者的相关信息。第四章在目的论的框架内,运用五个具体的“翻译要求”对《茶馆》译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五章总结了目的论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