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符号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日益密切,对于人类社会思想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相应地,对于网络符号的哲学研究自20世纪后期就成为科技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是法国当代知名技术哲学家,在其《物体系》、《消费社会》、《象征交换与死亡》、《生产之镜》等著作里,有大量对于网络符号的论述和思考。本文旨在基于对波德里亚原著的解读和学界已有的研究,系统和全面地梳理波德里亚的网络符号思想,对其网络符号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判。波德里亚的网络符号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波德里亚的符号思想首先在博士论文《物体系》中体现。在《物体系》中,波德里亚从日常生活之物出发,着重探讨技术在物的发展中的决定力量,从而将着眼点逐渐转移到物的非功能因素,最后上升到对符号之物的论述。在《物体系》之后的《消费社会》中,波德里亚从物的日常消费出发,结合现实中网络符号的发展,上升到对符号消费的探讨上。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波德里亚开创了“仿像”理论,并应用到对网络符号的“仿像”的探讨中。《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波德里亚把“仿像”理论大量应用于现实世界,形成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在其后期著作中体现出来。按照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论文从网络符号的本质、发展根源、发展动力、发展特征、发展终点等五个方面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展开论述,力求从整体上把握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除了第一章基本概念论述和最后一章的评述外,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在结构上,均以波德里亚的理论作为着眼点,从理论来源、理论创新点、网络符号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结构上,把理论和现实融合于一起,既照顾到了波德里亚理论本身,又考虑到了其理论视野下的网络符号观;在逻辑上,从理论来源到理论应用,也较能对波德里亚观点有个整体把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对网络符号展开论述,分析了网络符号的个性特征,目的是通过对符号和网络符号特征的提取,为后面章节中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观论述奠定现实上的依据;第二章探讨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本质的观点,认为网络符号的本质是物,并对波德里亚的观点进行了评判;第三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根源的观点,从波德里亚需求观理论的来源入手,论述了“个性”需求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动力的观点,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动力是符号消费,消费链对消费主体的控制、以及浪费导致的符号泛滥成为网络符号消费区别于传统消费的个性特征;第五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特征的看法,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特征是符号仿像,分析了网络符号的仿像特征和现实反映,并对仿像理论展开评判;第六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终点的看法,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终点是“内爆”。在波德里亚“内爆”理论框架内,网络符号进入自我发展的境地,不再和现实发生联系,走向了消亡。第七章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观展开评价和反思,以网络技术发展的困境展开,认为网络技术发展导致了技术对人的控制趋势,产生了数字化社会困境,从理论上对突破困境提出创新观点。除了本论文的内容结构设计,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包括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观点主要三点:首先,论文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总结,认为网络符号的本质是物,网络符号的发展根源是需求、网络符号的发展动力是消费、网络符号的发展特征是仿像,网络符号的发展终点是内爆;其次,论文认为波德里亚是悲观的技术绝对论者,其理论中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包括主体性消失趋势、符号异化趋势等;最后,论文提出了应对数字化社会困境的可能途径,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关于研究的方法,论文大量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对波德里亚和其他哲学家相关理论展开对比,而且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创新地从对网络符号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总之,笔者希望通过对波德里亚的该项研究,能够为我们反思网络符号提供一个新的角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符号正在变得触手可及,这样的研究角度有益于我们探索网络符号的未来及其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在理论创新上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