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单核细胞计数(AMC)、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初诊时伴非骨相关髓外病变(通常称:严格的髓外病变)(strict extramedullary diseases,sEMD)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1例初诊时伴sEMD的MM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外周血ALC、AMC、LMR、PLR,血红蛋白、肌酐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治疗疗效、预后生存情况等指标。并分别分析比较外周血ALC、AMC、LMR、PLR与上述指标的关系。以ALC、AMC、PLR、LMR中位数为界值进行各组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分析ALC、AMC、PLR、LMR与生存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外周血观察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疗效分析:外周血ALC、AMC值高值组与低值组患者在治疗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R、LMR高值组与低值组患者在治疗疗效的差异则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32、0.030)。2.生存情况分析:高值组ALC与低值组ALC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5.9%(14/39)、15.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高值组AMC与低值组AMC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5.4%(6/39)、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高值组PLR与低值组PLR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5.4%(6/39)、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高值组LMR与低值组LMR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6/38)、9.8%(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预后单因素分析:ALC≤1.38×10~9/L(P=0.007)、AMC≥0.48×10~9/L(P=0.007)、LMR≤3.11(P=0.001)、PLR≥134.9(P=0.002)、β2微球蛋白≥5.5 mg/L(P=0.047)、LDH≥247U/L(P=0.012)、Hb≤110g/L(P=0.024)、ISS分期(P=0.047)、骨破坏数目≥3处(P=0.048)、骨髓浆细胞比例≥20%(P=0.049)是初诊时伴sEMD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4.预后多因素分析:LMR≤3.11(P=0.021)、PLR≥134.9(P=0.019)、LDH≥247U/L(P=0.041)、Hb≤110 g/L(P=0.004)是初诊伴有sEMD的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初诊伴EMD的MM患者初始PLR、LMR值的高低不同可作为预测其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2.初诊伴EMD的MM患者初始AMC、ALC、PLR、LMR值的高低不同可作为预测其生存率的指标之一。3.ALC、AMC、LMR、PLR、β2微球蛋白水平、LDH水平、Hb水平、ISS分期、骨破坏数目、骨髓浆细胞比例水平是初诊时伴sEMD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4.对于初诊伴有sEMD的MM患者,LMR≤3.11、PLR≥134.9、LDH≥247 U/L、Hb≤110 g/L可能是其影响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